Hi!请登陆

中国文字究竟何时出现?考古不断挖出史前“文字”,或解开真相

2021-2-11 43 2/11

中国文字究竟何时出现?按照西方主流观点,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有3600余年,比两河流域的钉头字晚了约2000年。因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中华文明史也只是3600余年,而非传统认知的上下5000年。

西方学者对文明的四项标准:城市、文字、青铜、神庙和祭坛

难道中国文字只有3600余年的历史?其实,考古不断挖出史前“文字”,或许已经解开了真相——中国文字史远不止3600余年,只是西方学者不愿认可罢了!

谈到中国文字史,就不能不提贾湖遗址的刻符(见下图)。1962年在河南舞阳发现贾湖遗址,考古挖出了至少17个刻符,早于甲骨文4500余年(距今大约8000余年)。问题的焦点在于,这些刻符是文字,还是没什么意义的刻符?

对于贾湖刻符,学者做了多方对比研究:部分刻符载体与甲骨文一样,都刻在龟甲上;贾湖刻符与甲骨文、现代汉字书写特点基本一致,如先横后竖,先上后下等;与汉字的形状与结构基本一致。

正因如此,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就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全国考古学会理事张居中也指出:

(部分贾湖刻符)具有多笔画组成的组合结构,其中应蕴含着契刻者的某种意图,记录了一件特定事情,因此应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其发展历程也不一样,所以判断贾湖刻符是不是文字的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显然,以西方文字标准来判断贾湖刻符,自然认为这是“莫名其妙的鬼画符”。

当然,遗憾的是贾湖刻符数量太少,只有20来个,或许有争议属于正常现象。但位于安徽的双墩遗址,距今7000余年,却出土了630个刻符(见下图),丰富多样,极为罕见。在“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研讨会上,中国学者做出这样判断:

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尽管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双墩刻符其实就是原始文字,而且是比较成系统,但西方学者依然不认同!

1953年,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钵,在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半坡刻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另外,该遗址距今有6000—6700多年!

1973年,在南通青墩遗址中,考古学家在许多麋鹿角化石上,发现了众多刻符。一经发布之后,立即引起易学界、数学界和语言文学家的高度重视,普遍认为: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是易学起源的初始符号。

与江苏南通青墩遗址刻符同时期的是浙江庄桥坟遗址,出土的刻符更进一步,比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认为: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单体刻画符号那样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成组连字成句。显然,都能“成组连字成句”了,难道还不是文字?

总而言之,在距今5500年以前的史前遗址中,考古专家挖出了很多类似的刻符,以上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发现。

至于在距今5000年左右,类似的发现就更多了,比如骨刻文(数量极多,很像甲骨文的前奏)、山西陶寺朱文、二里头遗址中的夏代水书等。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段时间出土的众多刻符,很多已经和甲骨文极为相似了,可以算是文字。

然而,对于考古出土的这些中国文字,西方学者却一直不认可,甚至认为是“纯粹是一派胡言”,全国考古学会理事张居中一针见血的指出!

(汉字)它经历了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西方学者用研究拼音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此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推断......我们不了解这些学者是否认识汉字,但至少他关于汉字起源的议论也“纯粹是一派胡言”!

其实,不管西方认可不认可,不管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但这些考古发现,至少都说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超出西方人的想象,同时也不可能是“中华文明由西方传来”,而是中华文明自有起源!

让人遗憾的是,一些中国学者不管西方学者质疑的对不对,却死心塌地的认同西方学者观点,甚至将之奉为圭臬,认为这些纯粹只是“没什么文字意义的刻符”,进而推导中华文明史只有3600余年。

附: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整个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总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1987年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面积2358.7平方米,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2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沟、小坑、柱洞等。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如刻符龟甲、骨笛、稻作遗存等。贾湖骨笛,创造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人工栽培稻遗存的发现,证明了黄淮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这里发现的契刻符号,很有可能是汉字的滥觞;还有那些随葬的龟甲,反映了贾湖先民原始的宗教信仰。贾湖人所创造的文化的总体高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贾湖遗址呈近圆形,文化层厚1~1.5米。发现30年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现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文物5500余件,及大量动植物遗骸,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贾湖遗址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同时,发现了蚕丝蛋白残留物,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提前近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明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对于丝绸发展史的研究起到关键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

1983-2001年,曾先后进行了7次科学发掘,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窑穴、陶窑、墓葬、兽坑、壕沟等各种遗迹近千处,陶、石、骨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千件,特别是大量的栽培粳稻、30余支多音阶鹤骨笛和出现于贾湖二、三期文化的距今8600-7800年的10余个契刻而成的符号,更为学术界所重视,我们认为这些契刻符号具有原始文字性质。贾湖人发达的宗教文化和音乐文化,是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后盾的。贾湖所在地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贾湖人又有发达的稻作农业,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也为巫师阶层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原始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贾湖原始文字便应运而生了,从而奠定了汉字8000多年的基础。

位于河南舞阳城北2 2公里处的沙河故道旁,出土一批甲骨。经碳14测定,这里的文化层异常单纯;是一处距今8000年且保存完好的相当于裴里岗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从1983年起,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先后在此进行了6次考占发掘工作,出土陶、石、骨、甲等质料遗物数千件。载有契刻符号的这批甲骨,是考古工作者在最近的一次发掘清理中意外发现的。

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甲骨所显示的契刻符号的形成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纸草文书,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2000年。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甲板上
。这类带孔甲板,是与远古时期人类占卜相联的佩在身上的饰物。从部分契刻符号的形体来看,个别与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字形近似,从这种现象看来,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应与此一脉相承。它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1年6月,国务院将贾湖遗址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本文编辑:郑文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