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鲸鱼活了450万年,尼安德特人活了几万年,生物灭绝期是注定的?

2020-11-17 41 11/17

image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

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则之后,人类看待自然生物的发展有了稳定且准确的方向。地球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适应能力很强的生物,它们存续的时间长达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比如恐龙。也有一些物种存续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万年,甚至是几千年。根据研究,蓝鲸已经有450万年的历史了,而尼安德特人只有短短几万年的历史,如今已灭绝。

image

那么什么会影响一个物种在地球上的存续时间呢?近期美国趣味科学网站上出现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很多。目前有一些说法认为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和地球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相比,这次大灭绝更“温和”一些,但最终导致的结局也不乐观。

image

哺乳动物平均存活多久?

考古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通常根据已发掘的古生物化石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古哺乳动物的情况来推测现代哺乳动物的情况。早在2013年的时候,《综合动物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论文指出新生代时期的哺乳动物物种平均存续大约321万年。不同物种的存续时间不同,体型越大的物种存续时间一般会更长。

image

和哺乳动物比起来,无脊椎动物的存续时间令人羡慕,该论文指出一个新生代时期的无脊椎物种至少可以存续500万年,长则甚至可以存续1000万年。当然这些数字并非唯一的标准答案,因为学术界还存在其它理论。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只能通过古化石去研究物种的诞生和灭绝的时期,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何化石无法反映物种的存续时间?

如果想要通过研究古化石来探索物种的存续时间,首先需要发现一个物种足够多的化石样本。以恐龙中的甲龙为例,如今全世界已经发现的甲龙化石不少于50次,因此对于这些化石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如果对一种只发现了少数化石的物种进行研究,很容易出现认知误差,其原因在于个体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image

其次,化石无法告诉人类所有的信息。一块完整化石的形成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还需要复杂且恰到好处的环境因素发挥作用。然而在已发现的化石中,保存完整度较高的并不多,考古学家表示对它们进行研究也不一定能够获得其诞生和灭绝的信息。因此单从化石上去判断一个物种的存续时间,依然还存在较大的误差。

如何判断一个物种的灭绝,仍然是个难题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环境学院的斯图尔特·皮姆是物种灭绝领域的专家,他提出了一种衡量物种灭绝率的方法,即估背景灭绝率。据了解,该方法是基于对现有生物的研究,结合已经灭绝物种的情况,提出整体的灭绝情况。根据这一方法,斯图尔特认为地球上每年每一百万个物种中就会有一个物种灭绝。

image

也有学者反对斯图尔特的这个方法,认为该方法缺乏更细节的量化手段。实际上衡量一个物种的生存状况十分困难,因为它们并不像人类这样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世界中,自然动物的生存痕迹十分随机。而且有些物种被确认灭绝后,过了几十年再次出现在人类的视野范围内,那么这样的物种其实是没有灭绝的。

image

我们又如何保证那些已经被确认灭绝的生物,其实还没灭绝,只是隐藏在了人类找不到的地方呢?这是无法保证的,因此这也是学术界的一大难题。虽然如此,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普遍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现代物种的灭绝率在不断升高,这反映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也在迅速发生变化。跟得上环境变化,就能存活,跟不上就会被淘汰,大自然就是这么冷酷。举报/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