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晚起步,高起点,中国E-call要来了

2021-2-3 45 2/3

在道路交通安全“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里,其中有一条提到“培育市场化、专业化应急救援组织,鼓励公益组织、保险行业等力量参与道路交通应急处理与救援,引导发展空中救援模式,逐步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化体系。”在2018年,工信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的意见,文件内的提到完成日期正好是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这些信号仿佛都在说,中国的E-call要来了。

2009年,安吉星随着通用汽车进入国内市场,随后奔驰的自动紧急呼叫功能、宝马的互联驾驶、沃尔沃的On Call、雷克萨斯的G-book智能副驾纷纷进入国内市场。E-call作为一项增值服务,是豪华车的高配车型独享的服务,但因为服务落地不理想,认可其价值的车主不多,更不用提没接触到的普罗大众。直到厂家从高配车下放此项功能,E-call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目前要求车辆强制配备E-call的国家有俄罗斯、欧盟和阿联酋,其中阿联酋是从今年才开始,日本已有相关的标准,不过只是引导配备,并非强制要求。E-call实现起来绝非易事。E-call需要同时攻克两个难题,一是碰撞检测,解决时效性问题;二是服务平台,解决调度问题。两者还必须无缝联动。

在国内,E-call主要分为两大类,前装和后装,主机厂都采用前装的方式,主机厂之外基本都是通过车载设备实现,或是接线降压线,或是插点烟器上。主机厂在碰撞检测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车机系统时刻监控着车辆行驶数据,发生碰撞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就能检测到,并能及时把信息发送出去。

E-call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车上乘客无法主动呼救的情况下,依然能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到达,可以说碰撞检测是E-call的前提。在国内市场,主机厂服务内容有限,即使落地也是中转多次。检测及时,但服务不及时。

而国内大部分救援服务商在碰撞检测技术上欠缺,一些所谓的一键救援,都是需要车主主动呼救,失去了E-call对生命保障的意义,且没有一个中枢能调度几种救援服务。为什么俄罗斯、欧盟和阿联酋能强制车辆配备E-call,因为他们有服务平台为基础,承担接受事故信息和呼叫中心的作用,能够调度多方救援力量。同时,建立了统一的E-call标准,无论什么品牌的车辆,回传的车辆信息保持一致,确保救援的效率。

当然,国内也有例外。凯励程从大体上还是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并且碰撞检测和救援服务能无障碍联动。凯励程把E-call和行车记录仪结合起来,将检测系统和呼叫系统植入行车记录仪。因为行车记录仪是固定在前挡风玻璃上,和车身紧密结合,在检测和定位精度上有不小的优势,还支持北斗导航。

得益于国内的基建优势,4G迅速普及,借助4G技术的速度优势,凯励程通过记录仪内的传感器和云端的“碰撞大脑”相配合,实现不亚于主机厂的碰撞检测能力。凯励程的碰撞检测系统用了4年研发,前后获得技术专利超过20项,已经发展了4年。

在服务平台方面,凯励程自己搭建了952149救援服务指挥中心,实现24小时服务,行车记录仪一键即可接通救援服务,现在已将道路救援、医疗救援打通,在确认了救援需求的同时,道路救援、医疗救援就已知晓救援目标。作为服务平台,952149救援服务指挥中心还支持接入更多的救援服务。

E-call在国外起步早,有优势也有不足。国外的E-call都是在3G时代就已定型,传输的数据量和速度都有局限。欧盟因为当时的基础设施是各国自行部署,后期迭代更是困难。此外,国外是强制主机厂安装,可是每个主机厂的技术发展是不均衡的,那么为了确保标准统一执行,发展快的主机厂无法将自家的最新技术全部发挥出来。

国外的E-call引入国内多少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一个是上文提到的服务落地问题,再者是不可迁移。国内的E-call环境尚不成熟,主机厂各自经营,一家主机厂的E-call很难提供持续性服务。国内现在像凯励程这类的科技公司,通过后装设备,反而没有这样的局限,换车依然可以用。

目前国内E-call还在制定标准的准备阶段,甚至名字没有统一的翻译,官方正式提及时称其为“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虽然在时间上不占先机,但却有着后发优势,我们能充分吸收国外的经验,运用更成熟的技术让E-call在国内落地。只要准备工作完成,在基建方面,完全不用担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海南无关。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