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揭秘 为何湘军能剿灭太平军却被捻军狂虐, 而淮军却相反!

2020-11-15 33 11/15

揭秘:为何湘军能剿灭太平军却被捻军狂虐,而淮军却相反

【本文由永宣论史独家原创,禁止转载】

众所周知,太平军自从出广西以来,就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就是湘军。蓑衣渡之战就是太平军的第一次惨败,而它就是拜江忠源的楚勇(湘军前身或者说老湘军)所赐。前期的太平军气势雄壮,几乎无人可挡。但是在长沙攻坚战、湘潭之战,城陵矶之战等战役中照样被湘军虐败。更不用说在太平天国中、后期,太平军已经走下坡路了,湘军步步进逼,最后端掉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灭了太平天国。由此可见,湘军乃是太平军的死敌,剿灭太平军湘军占了绝大部分的功劳。

南方太平军覆灭后,太平军将领赖文光在北方打起太平天国旗号,继续抗清。当然他的军队主体是捻军,捻军和南方太平军的差别是很大的。为了剿灭捻军,清廷先用了统帅蒙古精骑的王爷僧格林沁,但是僧格林沁一败涂地,丧师身死,于是清廷就搬出了刚刚立下惊天之功的曾国藩及其湘军。此前清廷也咨询过有他有关剿灭捻军之事,曾国藩献了个十六字方针: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

因此,清廷和曾国藩对接下来的剿捻满怀信心。1866年,曾国藩正式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师剿捻。他抽调2万湘军精锐和6万淮军主力,共计8万大军北上中原,为了再次建立不世奇功,他还要其弟曾国荃复出,领湖北巡抚,曾国荃还在老家招募4000新湘军,交由淮军将领郭松林(原为湘军将领,后拨给李鸿章创建淮军)统率。曾国荃拔安庆,破天京,名扬天下,世人称之“曾铁桶”。这次曾氏兄弟再次携手对抗捻军,能否再造辉煌呢?

1866年下半年开始,曾国藩和赖文光开打了。但是曾国藩在这广阔的北方平原上就是找不到赖文光的主力,好不容易找到了,既围不住又追不上。原来对付南方太平军的那套完全不管用。正在曾国藩苦恼了半年后,赖文光开始反攻曾国藩了。11月,赖文光主力突袭湖北,曾国藩自感终于拽住赖文光了,迅速前去围剿。没想到正中赖文光下怀,他首先在安陆(今钟祥市)全歼淮军大将郭松林,并俘虏之。这太打脸了,气的曾国荃捶胸顿足。接着12月再灭淮军大将张树珊(被斩),1867年1月再打残淮军大将刘铭传军,2月又在蕲水灭湘军大将彭毓橘(被斩,曾国藩表弟,攻克天京的几大功臣之一)军。

短短的两个多月,湖北战场成为曾国藩的噩梦。他无颜面对清廷,清廷只好换帅,用他的学生李鸿章替换了他。接过帅印的李鸿章会不会比曾国藩更惨呢?并没有,反而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剿灭掉了捻军,1867年12月,他灭了赖文光的东路军,并在扬州剐杀了赖文光。1868年6月,在山东境内剿灭了张宗禹的西路军。这一年,李鸿章竟然彻底平定了捻军。

说到这里,一个问题产生了,曾氏兄弟统帅的湘军剿灭了太平军,但为何却被捻军狂虐呢?而李鸿章的淮军在太平天国末期尚且难敌太平军,却为何在他的率领下可以荡平捻军呢?永宣认为,原因有如下一些。

首先是军队自身特点决定。湘军是由南方人组成,这点和南方太平军差不多,步兵强悍,山地丛林战无敌,不适应平原运动战。而淮军大多是由两淮流域、中原一带的人组成,他们擅长骑马射箭,能适应平原作战。而捻军也是出自这些地区,战场相见,知己知彼。

其次从军种角度来看,湘军的步兵当然难以抵挡捻军的骑兵。曾国荃新招的那4000新湘军完全是送货上门,不足为怪。

然后当然是战术战略层面。很多人估计会反驳说曾国藩指挥的不也大多是淮军吗?为何归纳为湘军之败?这就涉及到战术和战略了。曾国藩虽然指挥的大多是淮军,然而他的战略、战术思维还是湘军的那一套。摆脱不了如“结硬寨,打呆仗”此类窠臼。在广阔的平原上,灵活多变的运动、游击战才是重点。还有湘军重蛮劲,对武器重视不够。而淮军早就效仿西方军队进行改革,装备了先进的洋枪洋炮。

最后,指挥系统的问题。曾国藩难以熟练驾驭李鸿章的淮军系统。8万大军中淮军占有6万,淮军也是团练地方军本性,只服从于淮军系统的将帅。后面清廷换上李鸿章出掌帅印算是选对人了。

时势使然,虽然湘军在晚清时代地位极高,但是淮军可以说是后来居上,凭借平定捻军,李鸿章的淮军系统已经开始超越湘军系统了,在晚清末世崛起而不断主导军政大局。

参考资料:罗玺纲《太平天国史》,郭豫明《捻军史》,清编《捻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