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宋高宗给岳飞的最后一个机会:让岳云入宫当侍卫,岳飞却一口拒绝

2020-11-15 50 11/15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金战争正在进行中。岳飞转战安徽期间,途经安徽广德县金沙寺。四月十二日,岳飞在戎马倥偬之余,来到金沙寺礼佛。在金沙寺的墙壁上,岳飞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征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多少个世纪之后,聆听到这位英雄的内心独白,仍然能感到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和一腔深沉火热的爱国之心,让人泪目。

然而,岳飞这样一位忠心似铁的爱国英雄,最终却在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在临安府诏狱中被宋高宗赐死。岳飞之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的冤案,千百年来,无数世人一直为岳飞感到痛惜不已。而幕后元凶宋高宗,也被视为一个昏暴之君。

事实上,岳飞和宋高宗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南宋建立之初,兵微将寡实力薄弱,在金国铁骑的凶猛进攻下,风雨飘摇,奄奄一息。金国势力最猖獗时,甚至一度打过长江,逼近杭州,宋高宗赵构“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茫茫天地间竟然没有容身之地,最狼狈时被迫乘船下海躲避金兵追捕。

在一片哀鸿遍野之中,岳飞挺身而出,以非凡的勇气和才干,扛起抗金卫国的大旗,与金兵展开殊死搏杀,成为南宋抗金大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南宋军民的精神偶像。正是得益于岳飞为代表的抗金武将群体的努力,南宋才得以度过立国之初的生存危机,在江南站稳脚跟。

在这个阶段,宋高宗对岳飞非常倚重和信任,与岳飞的关系,是融洽而亲密的。他屡次召见岳飞,不断给予岳飞升职和重赏,赐予其御笔亲题的“精忠岳飞”大旗。岳飞年仅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节度使、太尉,建牙开府坐镇一方,成为宋朝历史上最年轻的节度使之一,一时风头无两。

谁也没有料到,岳飞会从前途无量的国之栋梁,一下子跌落为阶下囚。宋高宗对他的态度,也从视如股肱变成了视若仇敌。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言人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人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变得极不顺畅,最终形成很深隔阂,并导致了宋高宗对他的猜忌,悲剧由此酿成。

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眼看宋高宗热衷于与金国议和,他与岳飞的关系也已降至冰点。因为与金国这样毁我宗社、掳我君王的仇国举行和平谈判,这在岳飞看来,是根本难以接受的。

但宋高宗在与金国议和的同时,心里不会不明白,对付金国这样不知仁义礼智为何物的虎狼之国,必须保持一手硬一手软的态势,谈打结合,因此留着岳飞这样不世出的猛将,即使不打了,对金国也是一种强大的威慑,有助于宋朝长治久安。

应该是基于这种考虑,宋高宗在此时最后一次向岳飞示好,也可以视为他留给岳飞的最后一个机会。他接连下了两道圣旨,要把岳飞之子岳云从前线调回京城,在他身边担任“带御器械”。

所谓“带御器械”,是宋朝对皇帝侍卫的名称,和评书中的“御前带刀侍卫”是一个意思。南宋初期的“带御器械”,沿用北宋旧制,定额只有六人,地位之尊贵,远非其他朝代成群结队的大内侍卫可比。

宋朝的“带御器械”,一般只能由功臣大将的子弟充任,如北宋名将曹彬之子、狄青之子,都曾获得这种殊荣。皇帝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表示对功臣大将的信任和亲近,让他们的子弟朝夕陪伴帝王左右,功臣大将和皇帝之间显然又多了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双方进一步加深关系。

第二点,皇帝把统兵大将的子弟留在身边,某种意义上,也有人质的意思,大将的子弟被皇帝掌控在手心里,可以把统兵大将拥兵造反的风险降到最低。基于这两层意思,皇帝只要下达这项任命,正常情况下是不可拒绝的。

然而,面对宋高宗的两道圣旨,岳飞却都一口回绝。他在《辞男云除御带第二札》中说:“窃以御带之职,至近冕旒。非有干城之才,可以任腹心之寄者,不足以当其选。臣男云,年少蠢愚,殊未练达世务。一旦骤迁此职,实非騃幼所能”。

他以岳云年幼无知为由,无法承当侍卫皇帝的重任,不肯奉诏让岳云入宫。实际上,如果他选择此时让岳飞入宫,他的人生结局很可能因此发生逆转,风波亭悲剧或可避免。

岳云一旦入宫,宋高宗和岳飞就可通过岳云,又建立起一条沟通渠道,宋高宗对岳飞的诸多想法和主张,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有岳云在皇帝身边,宋高宗也就不可能产生对岳飞拥兵自重的猜疑防范。

然而,与岳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禀性而言,宋高宗一旦放弃收复中原驱逐胡虏的计划,君臣之间就已形同陌路,岳飞再也不愿掩饰对宋高宗的失望和不满,历史悲剧由此酿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