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李清照这首千古绝唱:载不动许多愁,道尽人生悲欢愁情,动人心扉

2020-11-10 38 11/10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自然界连绵不绝、亘古长在的流水,人类情感中知音难觅、世事沧桑愁烦心绪,这是两种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却又很容易让人们将它们联系起来。将心中的愁与流水的意象紧密联系,从而使愁多少具有了比兴的意味,让人感到比喻的行云流水,修辞的自然天成,这也似乎成了毫无违和感的事实。自从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将愁比喻成水,这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便多了一份共鸣,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虞美人》中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这两首绝代风华的《虞美人》将连绵不绝、挥之不去的愁比作水,其中愁的滋味更加耐人寻味,更加具有感染力。苏轼在词中甚至把愁物化成了可以载在船中的事物,逆流而去,他的这一比喻的精妙绝伦是毋庸置疑的。苏轼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江城子》中说“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张耒《绝句》中说“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过江南”,张元幹《谒金门》中说“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女词人朱淑真又说“可怜禁载许多愁”。人们对于愁的比喻,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词到曲,题材更广泛,表达更细腻,叙事更具体,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中写着:“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这明显的将愁作为了一种不再抽象的事物,而是具体的可以放置在马背上的实物。王实甫《西厢记》中写着:“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是将愁载在马车上,更加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戏剧艺术效果。在诸多的将愁比喻为水的作品中,北宋词人李清照以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情感、高超的语言表达和精湛的音乐审美能力,将愁表达到了化境的程度。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波逐流的事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她词中的愁是这样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这首小词,仿佛将读者带进了一座歌剧院中,歌剧院正上演着一曲古老的戏剧节目,剧目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抬眼望去,远处是一幅暮春景色:红日高悬,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林苑中的花枝上花瓣已经凋零,遍地都是落红,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已经缀满枝头。镜头拉近,则是一所古色古香的闺房,闺房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书案,案头上堆着书籍,妆台上放着一面镜子,还有妆奁用品,书案旁边还摆放着一只香炉,香炉里正飘着一缕缕沉香的氤氲。恰在此时,闺房中的主人公,一位淡雅着装的中年女子缓步来到了窗前,她坐在窗边的椅子上,凝神向窗外望去,过了一会儿,她又来到了梳妆台前,想对镜梳妆,但又慵怠无力。于是她舒展歌喉,一首歌曲从她的口中流淌而出,荡气的旋律顿时飘荡在舞台中央。这首词为什么会给人带来这样的艺术效果呢?只是因为词人将全部的情感、全部的愁烦心绪都浓缩进了词句中,一字一句都是他内心的写照。开篇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的,这一句将全词的境界一下子烘托了出来,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满地的情景,又勾勒出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词人在雨天无法外出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意味真的是无穷无尽。其实李清照此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自从南渡之后,和她志同道合、伉俪情深的丈夫赵明诚早已去世,她孑身一人,流寓江浙一带,最后寓居在金华,晚景不可谓不凄凉。这样的生存环境不仅影响到了她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词人的心绪,她在这一时期的很多词作中,都流露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如《诉衷情》中的“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菩萨蛮》中的“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回顾李清照流寓吴中时的生存状况,或抒发伤春怀抱或是表现离情别绪,或是刻画娇慵神态:没有一处是相同的。在此期间,词人又因为风雨的原因,无法出门,其实出去散心,倒不失为一种排遣压抑的方式,但她被这无情的风雨困在家中,其心情显得就有些烦闷不堪了。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天气对人的心情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天气的阴晴,月的圆缺,不合时宜的风雨等等,种种无法让人愉悦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就让李清照的心绪很不舒畅起来,她连起床、妆束这样的日常生活都没有了心思。词人将梳妆这一场景多次地呈现在词作中,其实就是她心绪的写照,对于一位女子来说,女为悦己者容,精致的妆容就是自己的一张名片。但是这首词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则是另外一种心境。因为从首句中的“尘香”二字可知,词人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云消雨散,天也放晴了,落花已化为尘土。而且寓有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寓飘零的感慨。关照落魄之时的李清照,竟是“日晚倦梳头”。从起床时间上看,明显很迟,而且懒于梳理,整个人都是无精打采的。但是李清照却将这样的状态用音韵谐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一唱三叹,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词人眼前所见的春景是一年一度的,也是相似的,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体会又是如此的强烈,早年陪伴自己的丈夫赵明诚早已撒手人寰,只剩下他的遗著《金石录》和别的一些书籍遗物。李清照睹物思人,已然是物是人非,她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眼泪是传达感情的有效的外在表现。古往今来有很多词人不惜笔墨地去描写眼泪与情感,人们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表达内心的情感的这件事在词人的笔下不仅具有了形象化的表征,也具有了艺术层面的效果。像五代花间词人冯延巳《蝶恋花》中的
“泪眼高楼频独倚”,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问花花不语”,温庭筠《杨柳枝》 “停梭垂泪忆征人”,李煜《菩萨蛮》中的“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苏轼《江城子》“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朱淑真《减 字木兰花》中的“泪洗残妆无一半”,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不管是双眼噙满泪水,亦或是泪水夺眶而出,更或者是泪流满面,种种的泪水表现的都是人类各种各样的情感。李清照写泪水却又与其他词人不同,她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水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看似是很寻常的落笔,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具有一股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泪水与情感是一脉相连的,而词的下半阕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情感的描写当中来了,词人在表达内心感情方面运用更加细腻,更加深邃的笔法。下半阕一连用了“闻说”、“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情感起伏和词义转折的切入点,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是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刻,她这个平日喜爱郊游的人也随之游兴大发,她已经畅想着驾起一叶扁舟,到湖中泛舟春游了。“春尚好”、“泛轻舟”,在轻松、明快的节奏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这一句也为下文中词人的愁烦心绪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所以收尾的两句,在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之后,词义突然跌宕起伏,感情显得无比深沉,避免了词意的平铺直叙,收到了曲终阕尽、余弦更兴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像这样婉曲幽深的手法,后来戏曲中常常采用,一些人物的静场唱里,往往有“欲要”怎样,“唯恐”怎样,反复咏唱,一转一深,从而将细微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运用修辞的手法来说“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紧跟上句“轻舟”而来,而
“轻舟”又是承接“双溪”而来,词义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这首词在比喻方面的巧妙运用是独具特色的,这些优美的诗句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前文写到,读李清照的这首词,宛如置身于一座歌剧院中欣赏戏曲,而戏曲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是无与伦比的。这首词之所以像戏曲,主要在于它是代言体,类似戏曲中一段唱词戏曲尚未诞生以前,词史上一些描写闺情闺怨的曲子词,往往是由歌女在歌台舞榭、酒边花前演唱的,演唱时她们可以充当个中的角色。从唐五代词中,即可探知个中消息,尤其像《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的“枕前发尽千般愿”、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都是以男子的视角出发,所作的代言体。李清照的这首《武陵春》继承了传统的手法,表现出明显的代言体的特色。在这首词中,她正是采用这种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孤苦凄凉环境中流寓飘零的自我形象。所不同的是:戏曲从内容上来说是讲究铺叙的,表现形式上又很直白,而李清照的这首词内容却非常简炼,表达又很含蓄,上半阕则是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这首词在艺术形象的刻画上,是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尤其经过情感的层层升华之后,直到最后两句,词人的愁才脱口而出,虽然曲终阕尽,却余弦更兴,而这载不动的一船愁,也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峰。李清照是填词高手,她的作品起伏跌宕,曲折多变。哪怕是只有三四十字的难于变化的小令,也隐藏了许多情感,这首《武陵春》也表现了这样的特色,“一代词宗”果然是实至名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