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大清究竟为何会灭亡鲁迅看清朝人走路的模样我就知道没救了

2020-10-27 46 10/27

在中国历史上,大清王朝是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也成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而清廷的灭亡是无法改变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什么清朝一定会灭亡呢有的人把清朝的灭亡归结于宿命论,因为清朝后三位皇帝同治、光绪以及宣统,这三位皇帝都没有子嗣,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清王朝的气数已尽。当然这是封建迷信的思想,但是在很多细节上都可以看出清王朝最后总会走向灭亡。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有很多文人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奔走疾呼。他们用带着血的文字试图唤醒沉睡中的人民。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一生都在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他将手中的笔化作利剑,刺向敌人的胸口。对于鲁迅来说,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封建迷信思想,这种思想残害着广大的中国人。对于苦难的中国人来说,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战胜这种封建主义才能有民主与和平。鲁迅对于清朝人看得十分透彻,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描写了清朝人的神态动作。比如描写江南水师学堂的老先生们,十分生动形象,他们穿着官服,走路的时候大摇大摆,似乎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像极了一只只横行霸道的螃蟹。在鲁迅先生的眼中,看这些清朝人走路的方式就已经猜到清朝的结局。所以鲁迅在描写这些满清官员的时候,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些自命不凡的清朝人让人生厌。其实在清王朝的后期,朝野之上已经十分腐败,这样腐败的体制注定清王朝会走向灭亡。其次在清朝末年,有很多公派留学生,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就见到不少留着辫子的满清子弟,他们思想十分的封闭,每日起床似乎都需要梳妆打扮一番,将头发盘起来,看起来似乎很''标致''。一个朝代是不是封闭,看其社会成员的打扮就能知晓。当时国内的民主思想已经有所传播,但是作为青年一代,他们的身上似乎并没有民主、自由的影子。晚清时期,虽然有几位声名远播的大臣想要挽救时局,也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并没有什么作用。晚清的用人制度就预示着这个朝代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很多贤才得不到重用,朝廷十分腐败。慈禧在位期间,虽然国家大事的决定权都在她的手上,但是百姓的疾苦她丝毫不在意。晚清时期,大量的土地被割给了列强,慈禧还声称中国地大物博,不在意这些。其次大量的战争赔款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很多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作为大清帝国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只顾着自己的享乐,不为众多百姓着想,自然不得民心。众多的爱国者虽然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于事无补。包括慈禧在内的清王朝统治集团一直沉浸在大国梦之中,这样妄自尊大的态度对政事无益。列强的炮火让这个大国梦破碎,看着江河日下的大清,慈禧以及诸位大臣这才想起了维新。可是此时的清王朝像极了一艘经历风雨的旧船,任何小修小补都改变不了这艘旧船的命运。洋务运动时期,诸位满清大臣引进外国技术,促进了本国轻工业的发展,但是众多的国民依旧被封建思想所毒害,这次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改变清王朝的时局。北洋水师的组建是封建的大清王朝对列强的一次抵抗,但是北洋水师最终在与日本的交战中败下阵来。北洋水师的装备并不差,只是这样的装备不过是空架子,抵御不了日军的炮火。李鸿章当初组建这支水师的时候,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西方的列强斗争,但是山河日下的清政府已经无力承担高昂的水军建设费用。慈禧太后为了自己过寿,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这样一来,海军没有补给,根本无法战斗,很多战舰只是一个摆设,大多数战舰里面只配备了一两发炮弹,因此在交战中很快被击溃。北洋水师的战败,彻底让国人清醒过来,但是到了这一步,众多为国为民的大臣也无力回天。清王朝的覆灭是有历史原因的,在很多的细节中都透露出这个王朝不会存在很久,鲁迅笔下的清朝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晚清时期,百姓大多还是被封建思想所束缚,朝代的更迭在于全民的觉醒,只有大多数人有了共和以及民主的思想,才能实现封建向共和的转变,鲁迅是一个有思想有良心的中国人,他为了国民思想的转变奋斗了一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