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高清王羲之行穰帖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

2020-10-22 32 10/22

王羲之行穰帖摹本24.4×8.9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王羲之行穰[ág]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从南宋到晚明之间这个帖子曾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直到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才重见天日。董其昌极其欣赏此帖,在后面题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董其昌题跋近代以来,清宫旧藏散落民间,行穰帖也不例外,为张大千所得,算是他最得意的收藏。张大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件珍品,中国书法藏品在西方的地位亦随之大大提高。此帖应为右军书札的一个片段。后入清宫,自然难逃乾隆有题跋弹幕及钤印点赞。2018年年底-2019年初,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中,此件珍品得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起国人极大关注。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海报我们把手机横过来欣赏一下全卷。行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综合运用了单笔和廓填法。例如原迹中的笔画有一尖锋,复制者亦试图再现这一现象。但如果由于用笔时的压力、速度、斜度或墨渗入纸的深度的不同,影响了原迹笔画的轻重或墨色的浓淡,复制人就试图相应地调整墨色,表现出色调上微妙的差异。下面是行穰帖的高清局部图,细节控可以享福了~行穰帖局部1原作中最细小的不规则处,都再现出来,在局部图放大的几个字中,注意有些笔画的下侧有一两根不顺的贼毫露出,但未逃过复制者的眼睛。复制者的精确还表现在他再现了原作纸张的特征。行穰帖局部2行穰帖局部3再看看题跋部分本卷董其昌共有四段跋语,其中较长的有两段,分别以小字与大字书写,最重要和引人注目的是写于1609年的十一行行书,他的书法清俊劲健,用笔既谨严有度,又潇洒闲逸。墨色由浓至淡,由湿至枯。董其昌小字跋语宣和时收右军真迹百四十有三,行穰帖其一也。以淳化官帖不能备载右军佳书,而王著不具玄览,仅凭仿书锓版,故多于真迹中挂漏,如桓公帖,米海岳以为王书第一,犹在官帖之外,余可知已,然人间所藏不尽归御府,即归御府或时代有先后,有淳化时未出而宣和时始出者,亦不可尽以王著为口实也,此行穰帖在草书谱中诸刻未载,有宋徽宗金标正书,与西升经、圣教序一类,又有宣和政和小印,其为内殿私藏无疑。然观其行笔苍劲兼籀篆之奇踪,唐以后虞褚诸名家视之远愧,真希代之宝也,何必宣和谱印传流有据,方为左券耶万历甲辰冬十月廿三日,华亭董其昌跋于戏鸿堂。这段跋语算是他非常用心的一段,后来董其昌又在后面作了一段11行大字题跋。董其昌大字跋语行穰帖为王羲之草书中最为奔放爽畅之作,显示着其书笔势由内擫向外拓的迹象。其字与字大小悬殊前所未见,且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开王献之尚奇书风之先河。陈振濂先生将行穰帖与丧乱帖、孔侍中帖诸帖看做是忠实派唐摹本,并评说:行穰帖留下了最真实的晋帖古法魏晋笔法的线条形态,其它反映出了真实可信的魏晋笔法的本相来。陈振濂从行穰帖等帖分析:首先,用笔皆多用笔尖刮擦,基本上少用笔肚,更不用笔根。此外,在线条运行时皆取衄扭裹束绞转之法,而决无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现象。这应该与单勾执笔、低案低座有关,也与笔毛的硬而瘦有关;它与后来的高案高座而用软羊毫,不是出于同一种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当然更不宜简单比附与套用。再者,在行穰帖这几种帖中,线条外形呈腰鼓型香蕉型或非常规形状的情况甚多,表现在晋帖古法中,许多线条用笔是丰富多变,而不仅仅是限于几种固定不变的成法的。这与宋元苏轼、赵孟頫以降的平推平拖只注首尾顿挫的技巧动作,更是不同。唐楷盛行以后书法用笔线条,是注重头尾顿挫回锋,但在行笔是则大抵是平推平拖顺畅带过;而唐楷以前的晋帖,其线条特质却是不限于头尾而是随机进行顿挫而较少用推拖平行之法;更进而论之,也不仅仅是在线条头尾或中段随机进行顿挫提按、也有不断变更行进方向与笔毫状态的衄扭裹束绞转等诸多技巧。在陆机平复帖中,还因为线条短促而不甚明显;在王献之鸭头丸帖与王珣伯远帖中,却是淋漓酣畅地凸现出来,从而使出于推想的晋帖古法魏晋笔法,有了一个最形象的注脚、一个最直接、最清晰可按的例证。-Ed-更多历代名家碑帖墨迹请识别下图二维码访问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