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白居易16岁参加科举,一诗成名满分出圈,轰动了整个大唐文坛

2020-11-18 42 11/18

文/蓝梦岛主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学课本里的这首《草》,千古传诵,人人会背。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乃是少年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写,原诗题目并非《草》,而且还有更加精彩的后四句。那是在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刚刚16虚岁的白居易初入长安,写了一首应考习作诗,题曰《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这首诗是比较罕见的“赋得体”,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所谓“赋得体”,就是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命题作文。按照科举考试的规定,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因此得名。“赋得体”的作法与咏物相似,但又要求贴合题意,对仗工整,起承转合分明,全篇结构空灵浑成。束缚如此严苛,所以自古以来很少出现佳作,白居易的这篇《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唯一的千古名篇。我们通常称这首诗为《草》,源自前四句的内容,即对古原上野草的描写。但通过完整标题《赋得古原草送别》不难得知,这首诗的主题其实是送别,前面的咏物只是在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就整体而言,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既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是一曲技艺高超的野草颂,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誉。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更是作为“韧劲”的代名词,成为世代传颂的千古名句。(白居易)关于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记载在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里。据记载,少年白居易初入京城长安,特地拿着此诗前去拜谒大文学家顾况。起初,顾况还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道:“长安米贵,白居不易!”意思就是说,长安物价高,想要混饭吃可不容易。言外之意是,京城人才济济,没有点真本事很难立足。但是,当白居易呈上自己刚写的这篇《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的态度马上变了,越读越佩服,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他不禁改口说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意思就是,有如此才华,在长安立足那就容易了。(白居易像)后来,在顾况的大力举荐下,白居易在长安一诗成名,满分出圈,很快就蜚声文坛,成为当时候最炙手可热的后起之秀。读到这里,想必很多读者会提出如是质疑:不是说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应试之作吗?怎么又成了写给顾况的干谒诗?(注:干谒诗就是古代文人为了推销自己而写的诗歌,目的是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和举荐。)其实,这两件事并不冲突,听笔者解释完,大家就明白怎回事了。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王维当年高中状元,是因为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赏识和举荐。有读者就此认为,王维是靠走后门才当上状元,名不正言不顺,很是不光彩。但是,事实真相却并非如此。(玉真公主剧照)王维是靠玉真公主的举荐才当上状元,这话没错,但这并不意味他的状元身份名不正言不顺。那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分为“考卷”和“行卷”,“考卷”是现场答题,而“行卷”本来就是以“贵人”推荐为主,这是符合唐朝科举制度规定的,并非王维走后门。只不过王维的“贵人”是玉真公主,身份比较特殊,所以才被人抓了小辫子,传出了一些真假难辨的绯闻。所谓的“行卷”,就是考生把自己平时写得比较好的诗词歌赋誊抄在上面,考官根据这些作品的水平进行测评,给出相应分数。与“考卷”相比,“行卷”的测评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当时的考生都会提前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当世大儒看,以求得到他们的赞誉或推荐,这样的话,考生的“行卷”成绩便会随之水涨船高。王维找的是玉真公主,而白居易找的大文学家顾况,其实性质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科举加分,这种做法在唐朝很普遍,符合规定,无可厚非。(本文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