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AI产业真相总不够澄明?恶性循环是怎么形成的?反思的声音复现?

2020-11-16 31 11/16

人工智能发展的这些年里,经历了激越和暗淡的浮沉。一直以来,芯片制造是國人的心病,AI也和5G等技术也被视为弯道超车的机会,但被炒得太热后,泥沙俱下也就随之出现:有用人力佯装为机器智能的“强行”AI,使AI成了一种修辞术,什么都要来蹭一下;也有类似“人工智能芯片打破国外垄断”这样的浮夸宣传,让宣传调门高过了真实境况。话语与话语碰撞,情绪与情绪纠缠,很多时候,AI产业的真相总显得不够澄明。

首先,因为算法模型授权费不高,且没有不可替代性,AI技术企业算法竞争力的壁垒不够强,如果只掌握算法,在面对大华和海康威视这样的硬件厂商就不可能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很容易被边缘化;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是深度学习,需要大数据的喂养,但这个命门一直掌握在互联网和硬件巨头的手中,在成熟行业里服务大公司,很容易被后者学到技术后取代,AI芯片企业中科寒武纪痛失大客户华为就是最值得警醒的例证。

在突破性技术还未到来时,抓紧AI的落地,扩展新的应用场景,成了当务之急。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商业悖论:AI被坚定地判定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持续投入才有可能获得领先;而在商业应用的语境下,业已实现的AI落地场景寥寥,尚不具备大规模商用的环境,还不能形成完整的利润驱动循环。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当前很多AI企业只能靠讲故事、吹泡沫维持估值。

AI产业或许是最考验资本耐心的领域之一。期待中的人工智能革命似乎总是要再过几年才能到来,呼之欲出的爆发期也在一轮一轮的融资中逐渐冷静:就在大家踮起脚尖观望的同时,反思的声音也逐渐复现。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