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教育作者群变成卖惨声讨群是平台喜新厌旧还是作者因循守旧

2020-10-20 31 10/20

剑客老师所在的几个平台的官方群和部分作者私聊群里,教育领域的作者近期大都表达出了一种悲观的情绪,搞得像是哀鸿遍野的感觉。

为什么呢?

以往动辄10万+甚至百万+的爆文没有了,每天不到五位数的流量,几十块甚至三五块钱的收入,让不少自媒体写作的老鸟们愤愤不平。

原本探讨创作心得的作者交流群现在几乎变成了卖惨群、声讨群。

只要有一名老资历的作者截图说明自己的流量惨不忍睹,马上就会有更多的作者截图证明自己比前者更惨,一时间,让人误以为进了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华府门前比惨的情境中,真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各平台的痛骂,什么“喜新厌旧”、“辣鸡”之类的话便层出不穷。这其中,对于平台喜新厌旧的指责最为常见。

很多浸淫其中数年之久的老作者最气愤不过的便是这一点。

他们说自己这么多年持续为平台做贡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平台怎么能说翻脸就翻脸,说放弃就放弃了他们呢?

他们说写文章的还是原来的人,写作的风格也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平台忽然就不喜欢了呢?一定是故意打压。

这样的想法剑客老师也有,因为剑客老师也正经受着自媒体写作的“寒冬”。比起高考季七八两个月份日均10万+的流量,进入九月以来,推荐和阅读量都在急剧下降,九月份的阅读量还勉强达到了接近三万每天,十月份更是低到了不堪入目。一篇文章写出来后,能破千便心满意足,侥幸上了万阅读,那简直要欢呼雀跃了。

但与此同时,平台上一些新进场的作者却屡创新高,小爆文不断,便是几十万+、百万+的大爆文也并不鲜见,而且,以前老作者独霸天下的各类榜单现在也成了这些新人的狂欢场。这就让剑客老师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平台要改变策略,大力扶持新人呢?难道在扶新的同时就不能念旧吗?

为此,剑客老师特意咨询过平台的客服和运营,得到的答案虽然表述上有不同,但核心意思是差不多的:平台上希望出现更多的新面孔,更多的新内容。

这两句话,剑客老师琢磨了很久,才明白过来,平台真正需要的不是新面孔,而是新内容。

究其因,平台不具有人格化,它只不过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系统,它本身对于作者不存在情感上的好恶,它只针对于具体的作品根据自己的逻辑来判断值不值得推荐、能不能推荐。

所以,认为平台刻意针对自己、打压自己,这样想的作者有点太拿自己当回事了。说实在的,平台上最不缺的就是作者。日活上百万、数百万作者,它哪有那个闲工夫专门针对某个人啊?

那么为什么像剑客老师这样的老作者逐渐不受平台的待见了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创作的东西同质化太严重了!

提出“黑天鹅理论”和“反脆弱”的塔勒布说:

我们这些老作者最大的问题恰恰是不再主动适应新变化,而是躺在不变的舒适圈里,自以为技术日渐纯熟,每天生产着十分同质化的内容。即使谈论的事例不一样,但谈论的思路、方法、技巧却是完全一样的。这一点,作为创作者本人,因为身在此山中,早已忽略不见,而作为人工智能,平台却一目了然!所以,在一个热潮之后,它会主动对这一类写法的文章进行降权。

为什么教育类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感觉更为明显呢?

这说明,教育类作者生产的内容相似度太高,大家讲来讲去,涉及到的东西差不多,也多数讲不出来什么新鲜玩意儿。算法还没有聪明到那种程度,它更多地通过关键词来判断文章的新鲜度。是以,同质化严重的内容先发布的会得到更多的推荐,而后发布的便会遭到去重处理。

总结起来说,教育类老作者觉得遭遇寒冬,实际上是平台的推荐机制迭代的结果。它更新了,而我们没有更新,还在因循守旧,一方面不能提供稀缺的内容而是一窝蜂地追逐热点,内容同质化;另一方面,不习惯做出改变,生产内容的套路已经为平台算法所熟知,划归后推荐或者少推荐甚至不推荐的范围内了。

所以,应对的方法更应该是主动寻求变化。一方面在平常的教育内容中挖掘出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来;另一方面,尝试各种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有老作者提出,注册个小号,换个马甲,去洗稿自己以往的爆文,得到了一部分作者的赞同。实际上,这种事,目前各大平台上都有作者正在这样做。

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果?

因为,这也是主动变化。

但剑客老师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杀鸡取卵,或许短期内会带来收益增加,时间稍微一长,这种投机取巧就会被算法识别出来,哪怕作者换了马甲,也会被平台拖入黑名单,业内说法叫做“关进小黑屋”。

给读者带来价值,这才是所有自媒体人首先也是应该一直坚守的原则。

真正把读者从作品中获得价值感放在首位的作者,从来不会缺乏信赖他(她)的忠实粉丝。

以此文自勉,主动寻求新变化,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Ta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