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影片之一,这部影史经典,应该这样看

2020-11-7 24 11/7

国内有一部电影作品《十七岁的单车》,那是一部被大家奉为经典的电影,王小帅因为那部电影而一举成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片中人物矛盾以及社会矛盾以一种很具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那部电影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以及阶层,影片通过一个自行车的失与得,牵动着两个家庭的命运,同事对于当时的社会平民的生活也进行了着重描写,总之,我们通过那部电影看到的,远远比一辆自行车要多得多。

但是大多数影迷对于那部电影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虽然那是一部经典的影片,但是却因为之前有过参照物而在影迷心中变得难堪。王小帅虽然参照了部分内容并且进行了扩充,奈何原作品太过于经典,以致于所有看过原作的人,大都觉得后者有点难堪。

那么原作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说说。

《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上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它出自意大利著名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之手。它是一部在世界电影史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角色的作品。曾经被影评人奉为“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影片之一”。本片通过一个丢了自行车的父亲苦苦寻找的故事,来体现出二战后期,底层人们的悲惨生活。

二战后期,整个罗马笼罩在失业潮的阴云之下,人们每天最大的渴望就是谋求一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但是现实中的工作却如同凤毛麟角一样不可得。一个父亲,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贴海报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的到来并没有使得这位父亲感觉到惊喜。雇佣者的要求是从业者必须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这个要求如重压一般落在了这位父亲的肩头上,他带着这个好消息以及坏消息回到了一贫如洗的家中,妻子知道后,当掉了家里所有的床单被罩才勉强凑够了买一辆自行车的钱,于是这位父亲有了工作了,一家人开始沉浸在喜悦当中。但是好景不长,工作的第二天这辆崭新的自行车就在父亲的眼皮底下被偷走了。

这个消息如果扩散出去就如同晴天霹雳,这位父亲想尽一切办法来找回自己的自行车,带着孩子的他不断地努力寻找,又不断地碰壁,最后终于找到了窃贼,但是苦于没有证据只能作罢。伤痛欲绝的父亲决心支开儿子去偷一辆自行车回去,但他的运气却没有这么好。

二十世纪的导演们给我们最大的惊喜莫过于他们关注的永远都是普通人的生活,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不同于今天我们总是对大人物发自内心的尊重。二十世纪的导演们更愿意用现实主义来体现自身的艺术价值。本片同样如此,通过一辆自行车,一个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不值一提的物件,却操纵了底层人们的生活空间。这样的现实主义,让如今很多标榜着自己的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那些人汗颜。

本片带给人们的冲击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自行车的得到,一辆自行车就意味着一份工作,就意味着一份稳定得收入,同事也是这个四口之家重新焕发生机得希望。而它的得到在一开始却是非常窘迫的,因为一辆自行车就意味着这家人在睡觉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床单被罩。而一个对于正常人无关轻重的东西,夺去了一家人的收入之外,外带的还有尊严。

自行车的失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位父亲重新回到失业大军的人流中,意味着自己可能一辈子也不能带着小孩去餐厅吃一顿丰盛的午餐,同时意味着家里的妻子泪水涟涟,以及自己还是婴儿的小孩子的成长更加的艰难。因此,丢失了自行车的父亲带着儿子发疯似地寻找着。即使是在教堂做礼拜,即使是对神灵的尊重也不能打消自己丢掉自行车的心情。

这里,可见资本对于人性的压迫是非常现实的,如果我们以西方国家对于宗教的虔诚来衡量片中的教堂这个场景的话,那么这位父亲的窘迫之情可见一斑。在自行车面前,父亲已经完全忽视了对上帝的尊重,而孩子却还保留着一份真,谁能想到最后,这份真被无情的掠夺了。

最后当然是父亲头脑发热,万般无奈之际,只能试着重新偷一辆。但是很遗憾,他的运气差了点,即使是上了车子,最后还是被人抓住了。好在失主并没有送他去警察局。父亲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会抹杀孩子心中自己高大的形象,但是很遗憾,失主的大度以及父亲的行为已经完全让他丧失了父亲这一高大的形象,最后两父子落寞的走在罗马街头,这情景无比凄凉。

转眼间,二十世纪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新的二十一世纪,这样的电影彻底看不到了,因为我们都奔向了美好的明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