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那一年,有人在城墙下吹埙,成就了贾平凹的《废都》

2021-5-1 86 5/1

创作来源于感动,感动又推动了创作。

0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当赵震回忆起他的那次经历,依然情绪难抑,热泪盈眶。

赵震是一位文物摄影师,那年他去拍兵马俑。

起初,对那支2000多年前地下军队,除去震撼外,他并没有多少感觉,只到有一次:

“有一次,我拍着拍着,我一抬头,我看见了兵马俑脸上有指纹。那是2200年前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那一刻,当时我傻在那了。能想象一下,他刚刚离去,而我就踩在他还有温度的脚印上……”

就这段半分钟的发言,从开头他就声音颤抖,最后忍不住哽咽,可见兵马俑唇边的那枚指纹带给他的冲击力有多大!

正是这枚指纹一下子拉近了文物与人的距离,让现代人与古人有了血脉的联系,那种“温度”,让人觉得那位两千年的工匠刚刚离开,还未走远……

赵震从事文物摄影工作,或许只是一种职业选择;抑或起初虽有热情,但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冰冷沉默的文物,重复枯躁机械的动作,也产生了审美疲劳、职业倦怠。

但是,这一枚小小的指纹可能会一下子点燃、振奋、改变他,将他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带进更高的一个层面。

这就是感动带给人的力量。

02

一个人这么感觉了,所有的人差不多也都这么感觉了,于是寂静下来,竟静得死气沉沉,唯有城墙头上有人吹动的埙音还最后要再吹一声,但没有吹起,是力气用完,像风撞在墙角,拐了一下,消失了。(贾平凹《废都》)

这是《废都》里第一次对埙的描写,以后这呜呜咽咽的埙声又很多次在老城墙根响起,成了《废都》独特的背景音乐。

上世纪90年代初,贾平凹已完成了《废都》的构思,但苦无一个可以锲入作品的东西,这让他很是苦闷。

在一个夜晚,他在西安南门城墙根下散步,一段婉转幽远的埙声吸引了他,不觉间已是热泪盈眶。

正是这埙声让他一下子获得了灵感,为《废都》寻到了一个贯穿终始的情绪、基调。

讲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文学创作当然更离不开感动。

03

两个故事让我们反思两个问题:

感动与热爱,在纸媒时代应当有,那么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呢?

感动与热爱,在文学创作上有推动作用,那么在泛文化领域的创作上呢?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其实每个自媒体人都应该先反思上述的问题,然后再反思一个“终极”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自媒体?

当然,第一是挣钱,换个讲师们高雅的说法叫“实现财务自由”。

可是,誓言做个“知识IP”,输出(贩卖)那些冷冰冰的知识,真的让你那么兴致勃勃?

可是,为爆文蹭热点以致丧失掉底线,真的能让你快乐?

可是,为迎合粉丝或装逼或扮丑真的让你获得了价值与尊重?

——还是要有点热爱,有点温度,有点感动在才好,就像上述故事中的两个人物。

这是悦华2021年的第一篇,缘于上两个感动了我的阅读,让我决心做个有点温度的自媒体人。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陪伴,2021,我们的爱一如既往。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