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长川科技:为什么它说是逆势全球化的野心家?

2021-4-11 19 4/11

长川科技成立于2008年,是由时任士兰微生产总监的赵轶创立,主要业务是集成电路测试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士兰微摸爬滚打10年的生产总监,长川科技创始人赵轶猛挖老东家生产、检测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活生生的整出一家士兰微的下游检测企业,将雇佣关系玩成了上下游合作关系。如今,士兰微也是长川科技前五大客户之一(具体关系可能更复杂,毕竟士兰创投也曾在长川科技参过一脚)。

2019年,经历一波增发股份购买资产的操作,长川科技顺利拿下国家集成电路产投基金旗下的长新投资,完美的实现了名利双收:不仅获得了新加坡STI公司100%的股权(这可是块大肥肉,具体下面再说),还把国家大基金整成了第二大股东,这个背书可是相当了得(虽然没有直接投资)。

长川科技目前主要是做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的,包含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三大类产品,在产品类型上基本算是齐全了。(实际上,集成电路测试设备也就是这三大件。)

粗略的看一下集成电路产业链三大环节,全都需要做检测,这个环节不仅重要,而且货值也高。从集成芯片上游设备销售额来看,检测设备的货值基本占到整个集成电路设备的15%~20%,是个相当高的比例。

在测试技术方面,长川科技自主研发的D9000数字测试机,技术已经达到国外主流数字测试机的级别,国内那就是绝对的技术第一,可惜目前无法量产。

在分选技术方面,针对不同的芯片类型,所需的分选机也不一样。目前,我国大多数分选机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技术都比较落后,少数几种芯片的分选机(不到25%),国内只有长川科技的理论技术勉强能跟上。

除此之外,按照长川科技的意淫,国际检测设备巨头的产品都有侧重,属于严重的偏科生,只有长川科技的产品线是齐全的(三大件都有)。

总结一下就是四个意思:第一,对于集成电路检测设备环节,国外巨头占了90%的市场份额,国产替代不足10%;第二,国外实现量产的主流技术,其中一部分在长川科技实验室勉强能跟上(30%左右),但是不能量产;第三,除此之外,长川科技做不到的,国内没人能做到;第四,虽然长川科技各方面都比不上外企,但是产品线是全的,未来还是有机会成为世界检测头部企业。(国内精测电子的产品线似乎也比较齐全)

作为集成电路检测设备制造商,长川科技除了比较能yy之外,野心也是昭然若揭。在这几年的打法上,长川科技基本是步步为营,除了母公司在检测设备三件套的技术布局之外,通过对外投资,在业务边界拓展(耗材领域)、区域布局拓展、海外市场拓展、日本技术的模仿(近水楼台先得月)等方面也频频操作。不仅如此,作为民营企业,在得不到政府基金投资的情况下,硬是通过定增也将国家大基金拉到股东阵营,还弄了一块拥有先进技术和海外市场的资产。这波操作简直是666,日本的技术、美国的客户、中国的大基金,集成电路检测领域最难搞的三项都被长川科技收入囊中。

2019年,长川科技在我国集成电路测试机领域,也斩获2.39%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华峰测试,位列中国市场的检测机行业老四。作为本土企业,技术落后是业内公认,长川科技母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国内第二梯队的半导体制造、封装企业,包含长电科技、士兰微、华天科技、通富微电、华润微电子等,行业大佬基本很少看得上国产货,比如台积电就不用大陆货。

下面再说说STI,这家给长川科技插上翅膀的公司。STI是长川科技通过对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机构发行股份置换来的资产,这家公司最初是从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检测事业部剥离而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各项指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又有不错的成本优势(走性价比路线),下游客户包含德州仪器、美光、意法半导体、三星等大型半导体生产公司,以及日月光、安靠等半导体封装测试top2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23.4%和18.5%)。有了STI在手,长川科技的客户结构,瞬间就成国内二梯队客户上升为国际一梯队客户;不仅如此,凭借STI在东南亚的影响力,长川科技也开始大举进攻台湾和东南亚市场。此处要注意,台湾在集成电路代工、封装领域的市场份额可是全球第一。

通过将STI注入上市公司,长川科技在全球分选机市场也斩获2%的份额,一跃成为国内分选机龙头企业。可以说,收购长新投资(STI母公司)简直是一石三鸟:大基金背景、世界级技术、世界级客户。

除此之外,战略投资法特迪也是一箭双雕,除了检测耗材业务的布局,同时也获得了法特迪的核心客户:NVIDIA英伟达、Sierra Wireless、矽品科技、博世、 瑞芯微电子、星科金朋、展讯通信等企业。

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规律:长川科技特别钟爱国际市场和国际龙头客户(实际是觊觎国际半导体检测第一梯队的位置)。操作路线也很明显:看谁有客户资源,直接买买买!

2019年,长川科技国外资产和营收占比都高达25%,台湾营收占比高达10%;处处都在高调传达自己全球化的战略意图。

业务说到这,基本就差不多了,下面看看长川科技的商业模式:

1、盈利模式:买原料生产产品,然后销售赚个制造附加值,典型的制造业企业;

2、采购模式:供应商多指标审核遴选,建立合格供应商库,建立长期稳定供应关系;

3、生产模式:以销定产为主+市场通用产品提前备货模式;

4、销售模式:直销为主,区域划片管理,“销售+客服”双部门协同服务;

5、研发模式:自研为主,产学研为辅,三大研究所分领域攻坚;

总体来看,长川科技的商业模式和各条线业务流程都比较科学、高效,完全能够满足组织高效运作的协同作用(当然,具体还要看执行和落实情况)。

2019年,长川科技检测设备产量622台,销量579台,去化率93.08%。年底库存420台,静态库存率72.53%。考虑到长川科技高速的市场增长,这个提前备货率还是相当充分的,与公司的通用产品提前备货模式基本一致。

当前,长川科技的主要产品是分选机和测试机,并表STI后,分选机基本成了长川科技的主打产品。按照长川科技一贯的高调,预计今年可能会在测试机和探针台发力,给三大产品都刷出个国际市场份额排名。

长川科技的分选机毛利率基本在40%以上,测试机更是高达70%,完全符合集成电路上游设备的高逼格气质。虽然主打性价比,但毛利率依旧相当可观,可见长川科技的成本优势还是比较显著的。

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高比例的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可避免。长川科技的原料成本基本占到营业收入的43%,鉴于是制造业,这个比例算是比较低了。作为民营企业,长川科技在其他成本方面都比较抠,能压缩的尽量压缩,唯独研发投入相当大方,基本占到营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实际没有多少钱,毕竟企业规模小)。如果不是现金流吃紧,估计这个金额还会上浮。可见长川科技是铁了心要抢占国内集成电路检测技术制高点、并向国际一流技术攻坚。

这里简单说一下去年2200万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贸易战对STI业绩造成一定影响,导致收购STI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至于这事以后还会不会发生,实在不好预测,毕竟丑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可能会长期持续。国际政治环境的一粒灰,落在企业身上可能就是业绩大幅下滑 ,尤其是长川科技这种励志要做全球化的企业。

经营效率方面,长川科技的账期竟然高到180天。要知道,半导体上游设备行业的国企,平均账期只有90天,这个资金占款绝对是让长川科技蛋疼,本来融资就不容易,现在资金更紧张了。当然,前五大客户的销售份额占比高达40.28%,随便哪一个都得罪不起,被占款也只能忍了。

2017年以来(上市当年),长川科技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0天快速增长到400天,两年翻一倍,在“订单生产+预备货”生产模式下, 400天的周转期说不上太高。但结合营收增幅来看,剔除STI的部分,长川科技的营收并未出现夸张的涨幅。可见长川科技的销售季节性差异会比较大,年产能足够,但高峰期日产能不够,不得不提前备货。

长川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并不高,民营企业融资难是老生常谈,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说说毛利率和净利率之间的巨大差额。2019年,长川科技整体毛利率超过50%,净利率却不足3%,除了25%的研发投入之外,剩下就是各项基本费用(三费、税费等)。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此处提一个企业的杠杆效应,当前长川科技的研发费用、非经营固定资产和中后台人员薪酬等费用具有较大的刚性,跟收入的挂钩一般是阶梯变动的。当前长川科技收入仅4个亿,规模较小,各项刚性费用的杠杆效应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如果未来收入出现大幅增长,那么结果你懂的!!!

回款和坏账问题,总是B2B民企绕不开的伤。本来收入规模就不大,年年回款又不足7成,幸好利润率够高,每年还能赚点小钱。

净利润和营收挂钩,经营净现金流和回款挂钩,看看去年的回款情况,今年的经营净现金流就不用解释了。至于投资,主要是这两年对法特迪和长新投资的入股。2019年,长川科技对长新投资的股份从参股变为完全控股,会计核算发生变更,所以2018年通过权益法核算的投资金额去年被冲掉了。

资金来源方面,长川科技的75%的资产都是这些年的经营积累,基本没有银行贷款,仅有的3.2亿负债,还主要是应付款项。

资产结构方面,长川科技的主要资产就是存货和应收,现金只有1.5亿,虽然流动性指标不错,但这个资金状况要养七百多人,还是重资产的制造型企业,实在是有点捉襟见肘。论发展,资金绝对是长川科技第一大坎,其次才是技术。由此可见,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哪怕技术还可以,也大都处在资金捉襟见肘、竞争头破血流、水深火热的市场环境中。

此处揭示一下风险,除了今年计提减值的2200万,长川科技收购STI的商誉和无形资产还有3.1亿,占净资产的31%,占去年营收的40%,是去年净利润的28倍。就算研发投入不加码,这笔商誉和无形资产也是年度净利润的5~6倍,虽然金额没多少。但一旦暴雷,炸穿长川科技的股吧是一点悬念也没有。

长川科技的偿债能力指标还可以,虽然没钱,但也没什么债(主要是不欠债)。但是,别以为这就安全了。全公司700多口子人,还有巨额原材料成本,一旦遇到点意外(比如新冠停工两个月),账上1.5亿的现金,估计有点悬。总体来看,抗风险能力很一般。

作为一路摸爬滚打坐到国产集成电路检测装备市场份额龙头地位,长川科技还是积累了不少的优势,竞争力当然也还可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具有国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测试相关技术;

【2】 具备STI的国际客户、先进技术和海外销售渠道;

【3】 具有上司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

【4】 具备一定的研发团队,实力也还可以;

【5】 具备国家集成电路产投基金的股东背景(或许未来会增资);

【6】 超强的战略规划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

【7】 下游市场快速增长的产业机遇;

【8】 行业龙头的品牌效应;

【9】 其他。

总体来看,长川科技在战略布局、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做的都不错,所处行业也是未来几年的风口,未来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作为民营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长川科技的人员结构和学历结构都很好:

员工主要以技术人员为主,非常符合集成电路上游检测设备这种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气质,老板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也可见一斑。当然,技术人员除了要做研发之外,还要配合销售人员做好客户服务和售后服务,这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

其次,核心创收的生产人员仅有168人,基本能够满足当前产销量的需求,但生产人员数量压缩的同时,也造成了日产能的受限(当然也会省设备)。鉴于公司产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168人的生产人员完全足以满足全年产能的需求。显然,在“人力闲置损失”和“存货占款损失”方面,长川科技选择了后者,毕竟拖着应付款也是一种省钱策略。

此外 ,长川科技拥有112名销售人员,配上公司的直销和招投标模式,人数虽然不多,但比重却不小。显然,长川科技在销售端也是相当重视,毕竟在拓展国内市场、维护国内客户的同时,还要开拓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市场,不大力推广,国际化也走不出去。

在学历结构方面,长川科技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62%,勉强符合这样一家技术密集型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缺陷主要是高端研究人员太少)。

长川科技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子公司主要位于海外,收入显著高于母公司和国内控股子公司,拉高了公司整体的收入水平。由于同一工种的员工可能来自不同的子公司,平均数据基本没有参考意义。

此处主要以母公司平均薪酬和生产人员平均薪酬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因为这两类人基本都在杭州)。长川科技的整体福利水平在杭州并不算高,平均薪酬只有16万,考虑到财务总监年收入只有25万(去年离职了),杭州总部的研发人员工资估计也不会高,可能只有杭州市平均水。当然,生产人员又成了拖后腿的群体。

长川科技整体情况属于“资本运作型高成长股”,综合评分如下:

【1】 长川科技所处集成电路环节的市场总量并不大,基本都被国外头部企业占领,只能夹缝里捡点残渣;

【2】 高额研发成本导致净利润被大幅压低,回款能力薄弱导致坏账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增大;

【3】 长川科技在投资标的选取、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和资本运作方面的软实力较强,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优良,具备持续向好发展的核心软实力;

【4】 成本管理也不错,但营收规模较小,难以发挥固定成本的杠杆效应;

【5】 资产质量不佳,存在较大的资产减值风险(商誉、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和流动性风险;

【6】 融资能力薄弱,技术研发投入处于行业劣势,存在技术被赶超的资金劣势;

【7】 国际贸易环境的巨大不确定性,对公司海外业务和全球化战略具有较大的影响;

【8】 长川科技仍属于小型高科技企业,总市值较小,市场估值也不算高,具备一定的炒作概率;

在半导体上游设备环节,长川科技总市值最小,市净率和市销率都不高,但盈利性较差(其实不怪他,主要是研发费用占比过高,PE指标在这里可以忽略)。长川科技业务的内生增长力并不强,主要依靠去年的并购,但热点题材和未来产业拓展的机会却多了很多。当然,创业板估值普遍赶不上科创板,也是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当前,长产科技主要有集成电路和大基金持股两大概念(其实大基金持股概念比较虚,因为根本没投钱)。

未来,长川科技可能还会增加“国产替代、芯片、创投、半导体材料、国际贸易”等相关概念。

2020年,长川科技的发展战略主要集中在“现有产品技术深化、集成电路装备产品线拓展、市场拓展”三个方向。

我认为,就高科技制造型企业而言,长川科技的发展战略算是极好的,既有高大上的发展目标,又有实施路径,同时也能防控经营风险。美中不足的是,公司未能打通有效的融资渠道,在国资背景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同行竞争中,长川科技的资金短板很可能成为竞争的软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