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被央视点名,又一行业开始“割韭菜”,资本家的吃相太难看

2021-4-3 38 4/3

共享单车的赛道中,还在坚持前行的只有寥寥数家,例如背靠阿里巴巴的哈罗单车、有滴滴支持的青桔单车等。

虽然整个市场不如前几年那般“疯狂”,但却令不少曾坚持“共享经济就是泡沫”的人,都或多或少改变了这一看法。

更何况,另一个新兴市场又将共享经济的大旗举了起来,且已经有企业计划挂牌上市。

共享经济的接棒者

这个新兴市场正是共享充电宝行业。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就有了“共享充电”的概念。而共享充电宝行业真正崛起,是在共享经济风口降临、共享单车逐渐走上下坡路之际。

2015年,国内三百多家企业一股脑涌入共享充电宝市场,但彼时尚且处于萌芽阶段,故而并没有引起业界的关注。

2017年后,共享充电宝才开始进入消费者和资本的视野;也正是在这一年,聚美优品陈欧斥资三亿押宝怪兽充电,才有了为业界津津乐道的“王思聪打赌输了要吃翔”一事。

随后,共享充电宝市场的飞速发展,业内外有目共睹。但这个行业,仍然没有逃脱掉,“火了”之后就要割用户韭菜的商界共性。

用户多了,企业飘了

根据Hopeyear Research公布的数据,自2016年以来,共享充电宝市场用户规模激增。

虽然近两年增速明显放缓,但2021年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规模仍然有望增长至5.05亿,相比2019年的增幅高达68%。

随着用户规模大涨、在外租赁充电宝成为部分用户刚需,共享充电宝企业及相关从业者开始坐地起价。

发展前期,即便是商场中的共享充电宝,也不过1小时收费1元,甚至前半小时免费。可近几年,共享充电宝的单价越来越高,从1元/小时上涨到4元/小时。

在个别时间段或特殊地点,商户更是将价格上调至6元/小时。如果用户的手机电池容量大又充电慢的情况下,想要充满就就需要花费二十元左右。

如此一来,多用几次共享充电宝的钱,都够用户自费买一款品牌充电宝。

值得一提的是,涨价的不单单是共享充电宝,还有共享单车。

据笔者了解,目前哈罗单车在上海的起步价1.5元,15分钟后,每15分钟收费一元。这意味着骑行一小时大概4.5元,比坐公交车贵多了。

针对各地共享单车无序涨价的行为,近期央视直接点名,要某些共享单车企业注意吃相。

“恃宠而骄”风险不小

在笔者看来,整个共享经济行业之所以明目张胆地涨价,一方面是对消费者的“绑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本的无序扩张。

用户的青睐和依赖,让共享充电宝之流有了涨价的底气。因为他们知道,短时间内用户不会流失太多,规模红利还能继续收割。

同时,背靠诸多资本的企业将如何变现、如何实现商业价值为己任,与共享经济“开放、普惠、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是目前所有身披“共享经济模式”,实则在做收租生意的企业,心照不宣的共识。

再者,共享经济市场的企业们,先烧钱占据了市场,后期自然要想办法靠收割用户回本。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在这个“剩者为王”的时代,自己到底是不是“剩者”。

站在商业角度的来看,这样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种只顾自己不顾用户的企业,终将遭到反噬。

无端涨价的行为如今已经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不满,更遭到官媒点名。如果企业继续“恃宠而骄”,恐怕离出局也就不远了。

文/谛林审核/子扬 校正/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