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贾平凹,莫言和余华这样的著名作家,为何很少开设自媒体写作?

2021-3-8 44 3/8

文·段宏刚

如雷贯耳的著名作家,如,莫言、贾平凹、余华、阎连科等人,他们的名字本身自带流量,能体现出极高的“名人效应”,如果他们开设自媒体,随随便便在账号上发表一些文章,根本不愁流量,篇篇能爆,普通作者根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

但是,他们为何不喜欢开设自媒体账号,依然坚守传统的写作、发表、出版的方式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

实际上,以我的了解,贾平凹先生曾经在某个网络平台上开设过个人账号。

大约在10几年前的春节前夕,某个网络平台极力邀请贾平凹入驻,盛情难却之下,贾平凹只好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账号,是不是他亲自注册的就不得而知了。

账号注册完成后两个小时,贾平凹尝试着发布了一条消息,内容为:祝大家新年快乐!

没想到,短短4个小时,这条7个字的消息阅读量达到了惊人的100多万,留言、评论、点赞、转发均超过了1万。

据说,贾平凹看到这些数据后非常吃惊,认为网络上的力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让他根本无法掌控。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见到他再次更新。

通过这个故事,能看出文化名人不喜欢开设自媒体账号,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像贾平凹、莫言这样的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名利双收的人生大赢家,本身也自带流量,没有必要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人家的写作计划或者说工作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这些事。

可以算一笔账,大家就理解得更直观一些。

作家出书获得稿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基本稿酬,每千字30——100元,如果一本书30万字,那么最高可以拿到的基本稿酬是3万元。鉴于贾平凹、莫言之类的作家影响力很大,出版社付给他们的基本稿酬会更高。

二是版权费,基本按照8%——12%支付,就是说卖出去一本书作者可以拿到定价的8%——12%,比如,一本书定价为40元,卖出一本作者就能拿到4元左右。贾平凹、莫言之类的作家,每出一本书几乎都是畅销书,平均销量最低都在50万册以上,光是版权费就至少能拿到200万元以上。

另外,如果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或话剧作品,原作者还可以拿到40%左右的改编费。

所以说,像贾平凹、莫言这样的著名作家,用2——3年写一本书,可以轻轻松松拿到几百万元,甚至更多的报酬。

如果让他们开设自媒体账号进行写作2——3年,依靠流量收益,未必能挣来这么多。

况且,贾平凹、莫言在平时还可以写写书法,画一些画,他们的书画作品深受追捧,都能换来许多真金白银。现实情况会促使他们没有必要在网上写作挣微薄的保费,对他们来说,这样做没有时间和精力,也不划算。

第二,网上“喷子”和“杠精”太多,喜欢用语言攻击作者,败坏作者的心情。

网络上言论相对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些人的作品评头论足,哪怕是贾平凹、莫言这样的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是,网络上总有一些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俗称“喷子”或“杠精”,只要作者在文章中出现一个小疏忽,这些人就会抓住不放,以“圣人”的姿态,用语言进行冷嘲热讽。

在网上发表过文字作品的作者,几乎都见识过“喷子”或“杠精”的威力,他们无处不在,无处不喷,所以,遇到这些人,只能敬而远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他们唾液横飞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犯错误当然更好,但每个人不可能一生都不犯任何错误。即使在纸媒上,也允许出现0.3%的错误率,就是说,一篇1000字的文章中,可以允许出现3个错别字。

像贾平凹、莫言这样的著名作家,如果在自媒体账号上写文章,因一时疏忽敲错了字,没准会被“喷子”或“杠精”攻击得无地自容,无法面对。

第三,自媒体账号里边的文章属于“短、平、快”的快餐文化,不太适合传统文学的传播,作家如果沉溺其中,容易丧失初心。

创作传统文学时,对遣词造句、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

而自媒体里边的文章,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追求通俗易懂,作者只要把自己的意思或观点表达清楚,语句描写通顺就可以了,毕竟,网文面对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大众,而不是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

况且,自媒体的收益直接跟流量挂钩,自媒体里边的爆文,大多是跟社会热点事件、家长里短、奇闻异事有关的文章,真正的作家是不屑于写这类文章的,但又不得不面对流量惨淡、收益微薄的窘态。如果要写,作家必须改变写作方式,降低姿态,投读者所好,这样做容易让作家丧失初心,忘记了作家身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