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消费者品牌时代已退出餐饮江湖……

2021-2-25 19 2/25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消费者跟品牌之间的关系,在下单后的那一刻就结束了。品牌们也不希望你再跟它有联系,因为那通常意味着有麻烦的售后问题需要解决。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如果你就此止步了你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那你品牌真的恐怕是要结束跟这个时代的关系了。

随着网红的兴起,网红品牌的崛起,一个全新的粉丝品牌时代正在来临。你的消费者不仅仅是一个以过客般存在的消费者身份了,而是可以长期跟随的、有黏性的粉丝身份。你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生命力全由他们决定。

在粉丝品牌时代,交易完成只是开始,长期支持和产品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后续过程。就像苹果的粉丝叫“果粉”、小米的粉丝叫“米粉”、华为的“花粉”……它们所打造的新型商业逻辑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品牌与消费者的范畴,而是粉丝经济的执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咱们的国货老大:小米。小米从一开始进入市场准备推出新产品时,瞄准了目标用户,它就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作只是自己产品的消费者,而是产品的粉丝,产品的体验官,从一开始的社群/论坛调查,到后面的反馈讨论,再到后面的产品体验。它都把“参与感”这个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升级到粉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你不太清楚粉丝的重要性,那么你看看各大平台的直播较量就知道了。你的主播人气有多高,你的直播间人数就有多高,而这对于品牌的曝光/销量来说至关重要。同样,你的品牌有多少粉丝,那就证明了你的品牌被多少人喜欢,也代表了你的品牌是否更具生命力。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呢,从消费者品牌到粉丝品牌?

主要有三点:人格化的社交、消费者的细分化、消费升级(产品消费到情感消费)

1.品牌人格化的社交

说到人格化还是源于品牌们对消费者的深刻洞察,他们认识到消费者产生消费背后带有的某种情绪,某种情感,从而将这种感受放大,运用到营销当中。比起冷冰冰的产品,人更喜欢跟有温度、有共性的人接触。既然这样,那就赋予产品人格化,通过互动、共鸣点,让产品代替品牌跟人进行对话。就像江小白的那句“白天你是你,晚上你是谁”,让人一看了想发出:“嘿,你怎么这么懂我,同道中人,同道中人!”的感慨。

有态度,懂温情,江小白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近年来,不少品牌开始走这种走心又走肾的路线,就是为了将品牌的这种人格化社交进行无声地传播出去,实现最终的变现。要想达到这个终极目的,粉丝品牌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了。从吸引消费者--成为粉丝--社交传播--形成流量--变现转化,这是一条底层逻辑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2.消费者的细分化

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激烈,品牌们越来越难跟一大泼用户去对话了。精力有限,抓住属于自己的才是正确的决定,于是品牌们为了存活开始精准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搓用户。从年轻到中年,从男性到女性,从白领到蓝领,消费者们被一波波的圈出来了,包括地域、性别、收入级别、消费能力,都进行了不同的匹配划分。

用户画像越来越清晰,定位越来越聚焦,带来的结果就是对话更容易产生共鸣,也就是最容易变成你的粉丝。通过平时的互动和影响,让这波认可你的人群成为你品牌的kol
,再通过他们的口碑传播去影响下一批消费者。就像我群里有个人,他是某红酒品牌的忠实拥护者,而我是一个不关注、也不了解红酒的门外汉,但因为他在群里面提过几次,也在朋友圈提过(他不是微商),受到影响,我也去网上了解了一下,并且还购买来了尝试。看,他就是那个kol,而我就是那个下批消费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3.消费升级

说明一下,这里的消费升级不是我们常讲的消费主力和消费能力的升级,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升级。相比于之前的消费更多地是倾向于产品本身而言,现在则是上升到产品背后所赋予的某种情感了。比如美食=幸福感/奖励/治愈,书籍=上进/灵魂放松。

曾有一份报告显示,以00后为代表的消费观正从产品消费转变为情感消费。消费需求的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使现代消费观念进入了心理价值和精神价值高过生理满足和机能价值的时代,人们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

就像买星巴克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它的小资情调带给你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买阿迪、耐克也不全是因为它的质量好,而是它品牌赋予的个性、激情和生命力。

当商品越来越情感化,情感越来越商品化,情感体验或情感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形式。而粉丝品牌作为营销语言的延伸,在这种情感消费意识中更容易找到同行者,从而增加了促消费的筹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些年通过各个品牌的危机公关事件来看,粉丝才是品牌真正的护城河,作为品牌要学会宠粉,爱惜自己的羽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