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读研报|手机厂商为何也要扎堆入场造车?

2021-2-24 22 2/24

近期,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不仅引爆媒体圈,更让公司股价一度应声大涨。尽管随后的官宣表明公司“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到正式立项阶段”,但同样出自公告的这句“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又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其对智能汽车行业的持续关注。

事实上,从没有哪一刻如同现在,手机产商会如此密集地投身新造车运动。

规模可观的新赛道

很多人可能不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早已过了巅峰时期。IDC数据显示:自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到峰值14.7亿部后,2017年、2018 年、2019年智能机销量分别下降0.1%、4%、2%;2020年的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5.9%。

一如方正证券的报告中提到,在赛道拥挤的To C和To B市场,手机厂商们面对的是“内卷”的行业格局,反观 to T(to things) 的数字化,则存在新的赛道。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一旦用算法+算力将电车唤醒,就可以向上突破,进入十万亿级别的汽车市场,数字化改造整个汽车行业,将电车 AIoT化。

相比手机市场,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显然更可观。安信证券的报告中提到,从汽车单体价值量来看,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远远不及传统汽车市场,根据 IDC、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的资料显示,其通过手机出货量与汽车出货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传统汽车的市场规模(1.8 万亿美元)已是智能手机(5000
亿美元)的3倍以上。若再结合以上数据,随着智能网联化的驱动,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不仅仅只是延续,更有望实现大幅的超越,而软件的价值将是其中最大的增量。

除此之外,2020年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市值增幅远高于汽车销量增幅的对比,也证明了当下资本市场对于智能汽车行业的异常青睐。参考中信证券报告的统计结果,特斯拉、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2020年的市值年度涨幅分别为784%、1672%、120%和85%(以上对于美股上市公司的描述仅作为事实罗列,不代表投资建议);与此同时,上述四家公司2020年汽车销量相较于前一年度的增长却只有36%、109%、105%和NA(理想汽车
2019年销量为 0)。

上述销量数据同时也说明智能汽车行业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而新,也意味着弯道超越的可能。

相似的禀赋

禀赋,无疑是手机厂商选择跨界的底气。

安信证券的报告中提到,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极为相似。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作为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划时代的产物,皆遵循着“交互的变革—>架构的升级—>生态的演化”这一发展路径。其中,智能手机颠覆了传统功能机以机械按键为枢纽的交互方式,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进行创新性设计,带给用户全新的触控体验,并通过架构的升级不断完善手机功能,实现了从通信工具到万能“场景性工具”的华丽转身;智能汽车同样复刻了这一路径,率先以汽车座舱为突破口,从机械仪表盘向全液晶仪表盘与中控大屏进行智能化转变,并叠加自动驾驶功能的变革,驱动汽车的角色从传统的出行工具转变为共享的“移动第三空间”。

此外,“技术+生态”优势可能是智能手机领军企业跨界造车的第二重原因,特斯拉在技术及收费模式上被接受,让各大智能手机领军企业看到了软件定义汽车的希望。同时部分传统主机厂在“汽车智能化”征途上获得的成功,也让其看到了模式和能力延续的可能性。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机巨头群战“造车”新战场,我们不难想象资本市场付诸于此的热情和憧憬。确实,作为一个朝阳行业,智能汽车行业值得和期许。但如果回到投资的范畴,光有宽阔的需求空间,就是好标的吗?

比如,以智能汽车行业为例,在预设未来在销量高增的同时,我们还要多问几个问题,单车利润会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准?这个行业的未来格局,会是一超多强,还是多强并举。事实上,好的投资标的是需求空间广阔、行业集中度高且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远非一句“需求空间广阔”就能概括。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