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春节逐渐失去“年味”,走亲访友成形式主义,这是发生了什么?

2021-2-11 38 2/11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很多人会觉得每年的春节正在逐渐失去“年味”,饭桌上也更多的是觥筹交错的烦躁和低头亮着的手机屏,走亲访友更是成了形式主义,笑嘻嘻的脸转瞬就能冰冷一片,虽然冬天越来越暖和,但心里却越来越冷。为什么会这样呢?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的呢?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是“年味”没了还是人变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的过年无疑是有着相当独特的含义的,因为很多人响应“就地过年”决定不回家,一边感慨着“年味”没了,一边又松了一口气。毕竟不用回家面对家长对于成绩的问询,成年人也不用被反复催婚,尤其是不用给小辈发红包、和一群不熟悉的亲戚寒暄。对这些人来说,曾经经历的年和现在的年完全不同了,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是人变了,还是“年味”真的没了?

仔细回忆一下过去的年,幼时的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知道放假了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只要打打招呼就可以拿到红包,很多地方都有好看的礼花和冰凉的雪。但随着年龄增长,打招呼这个行为本身就带有了社交属性,这是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最不喜欢的一点,而外界环境的变化让鞭炮从很多大城市消失了,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对于过年的印象大概也就剩下聚在一起吃个饭,然后当做一个稍微重大点的节日,与元旦甚至可能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很显然,是人变了,人们从原来的大家庭变成了现在的小家庭,最为亲近的人不外乎六个。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虽然让人们更方便联系、高铁动车也能让人们更快回家,但联系却反而变少了,因为想联系随时都能联系,所以干脆就不联系。走亲访友成了形式主义,春节的必备项目都少了,更重要的是,人长大了,春节也就逐渐失去了“年味”。甚至可以说,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变化让整个社会的年味都变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人们过年的形式其实从刷手机开始就已经慢慢从线下转到了线上,过年的红包也由实体变为了转账,亲戚虽然少了,但往常走亲访友中的友成分变得更多了,烟花爆竹在农村里依旧能够看到,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小家看得更重了。这些原本就是过年本身的含义,只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导致形式发生了改变,是年味变淡了嘛?是的,但年味也藏得更深了。

就地过年或改变过年方式

随着就地过年的人越来越多,这或许一定程度上会彻底改变过去的过年方式。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视频聊天,年货能通过网络购买,拜年能用语音和红包转账。很显然,即便是就地过年,依旧有独属于过年的氛围存在于线上,而且,满大街的福字、灯笼、对联购买者仍然络绎不绝,这能说是“年味”逐渐丢失了吗?

很显然,过年相比传统是发生了变化,但传统本身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它的核心也就是关于团聚和团圆的想法还在,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就会一直在。

实际上每一代人的认知往往都局限于自己的小时候、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将来,超过这个时间很多时候都会被人可以忽略,如果将目光放到自己的父辈以及自己的重孙辈,其实这个世界的变化一直很快,既然一些“繁文缛节”正在逐渐消失,那么大概一些附在上面的“年味”也自然消失了。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