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发烧”十几年的随笔,一些与动铁耳机的往事

2021-1-19 11 1/19

有一些回忆会被照片定格,有一些回忆则被封存于某件物件上。

人之所以或多或少有点收藏癖,大概只是为了藏好一段记忆的钥匙,好让自己能够在不经意间发现,重新拾回那段往昔。

前段时间因为朋友想要拿来拍照,于是乎我就把放在角落里的 UE TF10 翻了出来。

那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时代,可能很多国外品牌当时尚未意识到中国强大的消费力,以至于不少品牌在国内都没有行货出售。

加之当时也有很多二手、充新甚至全新的货会以“洋垃圾”的形式来到国内,某程度上也成就了像陶街之类的地方,成为如今人们口中“男人的浪漫”。

故事的开端不是 UE TF10,而是当年收到了一个特别的需求。

记得那时候主流耳机的设计正从平头塞逐步转向入耳式。但碍于当时的入耳式设计绝大部分都只是浅入耳,无法满足舞台表演者能够“牢固戴稳”的需求。

于是乎,提出这个需求的那个人找到了当时混迹陶街的我,而我也是从那时起认识了一个动铁耳机品牌——UE(Ultimate Ears)。

UE SF3,图源:中关村在线

记得那一次帮这个混蛋找来的是一批 UE SF3,之所以选择一款入门级动铁,毫无疑问大家抱着的都是“试水”的心态,毕竟那时候的动铁耳机可是“新鲜事物”。

在这一笔“倒卖”中,我也“赚”到了一副 UE SF3,这也成了我对动铁耳机的第一印象。

要说这副耳机给我的冲击,其实并不止于其出色的解析力和高频表现,还有动铁单元的形态。

对比起传统的动圈耳机,我们能够“玩”的充其量只是换线又或者换个腔体,动铁单元的出现无疑将“可玩性”大幅提高。说白了,陶街的技术不一定能达到设计单元的水平,但应付基本的设计电路和装配还是绰绰有余的。

UE SF5 Pro,图源:Mobile01

“玩”的灵感很大程度源自于期后接触到的双单元耳机 UE SF5 Pro。还记得,当大家发现“来货”的动铁单元除了全频之外,还有独立负责高、中、低频的单元时,随即掀起了单元混搭、“耳机再造”的风潮。

图源:网络

具体的“耳机再造”除了将单元混搭外,还要将诸如 UE SF5 Pro、舒尔 E5C 这种大腔体内的固定结构铲去,再用胶水固定单元和粘合腔体。

而除了这种“爆改”之外,还有一种玩法就是直接换单元。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曾经试过将一枚高频单元放入 UE 4vi 的腔体内。

UE 4vi,图源:iLounge

仅一枚高频单元的声音,高频表现固然优异,但到低频时如同敲击薄纸般“没气没力”的表现也是让人甚感奇妙。

如此『作坊式』的“订制”根本没有品控可言,制作失败、偏声、找不到合适腔体装配等事情可谓是家常便饭。

换作现在的语境,这帮人的形象或许会比较两极化。负面一点的会觉得,这帮人很傻、很无聊,励志一点的则会认为他们很专注、很『匠人』。但其实,对于这帮人而言,『作坊式』制作根本没有成败一说,全为好玩。

褪去外在包装,人其实还可以很纯粹。

当然了,除了纯粹外,作为商户的他们还是一个“奸商”。皆因玩的时候可以不计成本地玩,但最终的成品他们还是会卖出去给同样喜欢“土炮”声音的客户,然后自己拿着钱过香港买行货……

是的,我也是这样……

每一件新事物在初到来的时候难免会受到一些非议,动铁耳机亦是如此。优异的解析力和中高频表现固然是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与此同时声场窄、低频质量等也成了当时动铁耳机乃至多单元全铁耳机之痛。

UE 5EB,图源:网络

这些“先天缺陷”不用等玩家反馈,作为厂商应该也有自知。既然一副耳机可以不只一个单元,那么一副耳机里面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动圈和动铁单元呢?因此,主打重低音的 UE 5EB (Extended Bass)圈铁耳机便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在我眼中,UE 5EB 其实是一个败笔,全因其动圈单元的低频有点矫枉过正,不仅掩盖了动铁的优点,用力过猛的低频也让动圈和动铁的声音产生明显的割裂感。

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 ta 成为耳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图源:网络

为了适配动圈单元的体积,UE 5EB 不得不将腔体做大,而又为了保持耳机的佩戴时的稳定性,腔体设计变得更修长,让耳机与耳朵的接触面积变得更大。

因此,UE 5EB 的“里程碑”不单是圈铁结构“元祖”中的一员,这样的腔体设计似乎也为后来的订制耳机和公模造型耳机提供了思路。

当然了,UE 5EB 只是 UE 当时的一个尝试与探索,主要的研发路线仍然是多单元的纯铁耳机。

从 UE 5EB 的命名来看,似乎 UE 并不在乎动铁耳机的声场问题,反而觉得解决低频才是重中之重。接下来要提到的那款耳机相信大家也有知道了,那就是 UE TF10。

那时正值四大动铁厂商争锋的岁月,除始终坚持单单元动铁的音特美(Etymotic)外,UE(Ultimate Ears)、舒尔(Shure)、威士顿(Westone)都纷纷推出旗下的三单元动铁耳机。

其中,舒尔 SE535 采用 mmcx 接口的可换线设计,以甜美的女声作为主打,配上佩戴更舒适的造型,当时就受到了不少表演者的青睐。

采用相类似设计的威士顿 UM3 则以出色的三频表现和更清晰的定位感,首次让大众发现原来动铁都适合听古典。

相较之下,UE TF10 似乎更像一个“异类”,没有人会想到一副三单元全铁耳机竟然能听出“动圈味”。

延续的不仅是 UE 动铁耳机的造型设计,还有 UE 一贯的高解析力风格。而和之前不同的是,在两颗低频单元的驱动下,UE TF10 的低频质量竟能有如此大的提升。

UE TF10 固然还有人声几乎与乐器平排、声场仍然一般等诸多问题,但在通透的高频、极具“铁味”的解析力以及澎湃的低频面前,ta 的声音便是如此地让人又爱又恨。

这份不同于以往的冲击,让当时的我不大敢再借耳机给别人听。因为很多人听完以后不是还回来,而是直接打钱喊我去买新的。

如今回想起来,光行货的 UE TF10 我可能大概买过 5-8 副了。

无可否认,相比起舒尔、威士顿的耳机造型,UE TF10 的佩戴已经落后了。所以和很多人一样,那时的我为了工作时长时间佩戴更舒服,还买了一副舒尔 SE535。之所以选择 SE535,主要原因无它的,威士顿不能换线。

只是,无论换了多少种线,舒尔 SE535 的声音仍然未能给我初听 UE TF10 时的那份触动。

并不是说舒尔 SE535 不好,毕竟在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同级别的耳机没有太多素质上的差异,大多都只是风格上是否对味。

所以,纵使 UE TF10 不尽如我意,但 ta 仍然是最接近我心目中想要的声音。

再往后的故事应该逐渐多人知道了,厂商们没纷纷开始向四单元进发。

威士顿推出了 W4,舒尔推出了 SE846。而 UE 已被罗技收购,其中一位设计师 Jerry Harvey 自立门户开了一间专门做定制耳机的公司 JH Audio。再然后,罗技推出了四单元动铁耳机 UE 900。(时间线有出入)

原本还期盼着四单元设计会掀起动铁厂商一轮新的激战,没想到这却更像是美系动铁落寞的开端。

从来不关注威士顿的我,自然也没意识到 W4 的发布,而舒尔 SE846 刚发布时则以接近定制耳机的价格将我拒之门外,唯独 UE 900 在价格和品牌印象方面让我有所期待。

只是,失望了。

平心而论,UE 900 比起 UE TF10 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收紧了放肆的低频,转而着墨于中频和人声后,UE 900 的声音仿佛一下子变得“乖巧”,总感觉 ta 少了 UE TF10 的那份个性。

又或者,这只不过是 UE TF10 拉高了我的期望而造成的落差吧!

我试图找到一起改耳机的朋友将 UE TF10 “改造”成更接近心目中完美的声音,却发现时移世易,以前聚集在陶街的朋友们已经四散到其他旧货市场,有的更是“赚够上岸”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的第一反应是:应该“退烧”了。

作为一个兴趣的“终结”,我还是觉得买下一副 UE 900S,或许高质量的“平淡如水”便是“退烧人”应有的生活吧!

说是“退烧”,但事实上只不过是不像以往那般关注着新品罢了。如同身边有一位十多年的挚友一样,日常不联系并不代表感情就会因此而退减。

再后来,铁三角、索尼等日系厂商以及一众国产厂商开始进入动铁市场。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开始兴起,进而 3.5mm 耳机接口开始消亡,很多“直推党”在买一台播放器和换成蓝牙耳机之间,为了便捷最终只能选择蓝牙耳机。

且不说高端动铁难以重拾昔日辉煌,就连有线耳机也开始凋零了。

自那时起,美系动铁开始无限期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庆幸的是日系、国产的动铁耳机还保持着较为快速的更新。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一件产品的适用范围能够“大而全”的期望,圈铁耳机开始变得盛行。

出于对 UE TF10 声音的执念,既然这是一副声音神似动圈的动铁,我心想应该能够在圈铁中找到延续吧!

确实,在当年 NW-ZX300A 约稿时,索尼同时还寄给我的那副 XBA-Z5 找到了昔日的味道,动圈单元横置也是玩了这么多年“土炮”设计的我从未见过的。

索尼 XBA-Z5 的声音确实是在经典中再进一步,但我难以忍受的是 ta 连造型也向UE TF10 “致敬”,“USB 插耳朵”的体验加上“佛系寻味”的心态,思量再三后我还是选择放弃。

“白嫖”了大半年的 NW-ZX300A 之后,适逢我娘嫌她一直用来听收音机的播放器没有本地播放,于是乎我把心一横把 NW-A35给了她,趁着那年双十一自己买了一台 NW-ZX300A。

不过 NW-ZX300A 对于低频一般的 UE 900S 并不友好,重新把 UE TF10 出来换平衡线继续服役?放过这位“老人家”吧!

所以,我找到了另一位“老人家”——Jaben Oriolus。

灰黄鹂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曾经位于订制耳机“幕后”的公模今天竟然站到了“台前”。我不能说 ta 就是我想要的味道,但在当时无论是与 NW-ZX300A 搭配出来的声音还是佩戴的舒适度,给我的感觉就是“合适”。

既然疯狂的岁月已过,“合适”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嘛!

但人只要有一些放不下的执念,这个世界自然就会给与你一些不期而遇。

2018 年的夏天,我只是单纯地因为去香港可以“蹭住”,而就在那场发布会让我遇到了 IER-M9,过往的经历仿佛在脑海中不停倒带,每一个细节都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

IER-M9 真的好到这个程度?对其他人来说未必。但对于我来说,IER-M9 从声音到佩戴不仅完整地补足了 UE TF10 的不足,同时还让原有的声音个性再进一步。

旧日的执念,今天终于找到了承载。

时代在变,在被各种生态捆绑之下,耳机已经渐渐地沦为整个生态中的一员,即一件“工具”。

“工具”充其量只是一件“产品”而尚未能称之为“作品”。当市面上的“产品”普遍连“作品”的高度都未能达到时,“经典”?未来或许也不会再有了。

作为“动铁迷”还算庆幸,因为 TWS 耳机的微动圈设计上带着动铁单元的影子,因为 TWS 圈铁已经诞生了。

至少,即便未来连耳机线都不再存在,我们还有机会找到“合适”的声音。即便 ta 只是一款像 AirPods 那般,只是一款『好好好卖』的产品。

以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