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百度能预测打工人的工作状态?这回真误解百度了

2021-1-16 31 1/16

作者 | 小互

来源 | 互联网的那点事(ID:alibuy)

百度公开预测员工状态的专利

红有红的烦恼,糊有糊的好处。

年底了,互联网大厂们一个接一个“搞事情”,落寞的百度却躲过了一劫。然而,还是有媒体抓住了百度的“小辫子”。

天眼查显示,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公开专利,名称是“员工工作状态的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公开日期为2021年1月12日,专利公开号为CN112215447A。

想起前段时间,杭州某公司给员工发放智能坐垫,用来监测员工的心率和坐姿,这样谁离开座位,谁在摸鱼,老板都一目了然了,但打工人的脊背却凉透了。

百度这倒好,竟然公开了预测员工工作状态的专利。网友集体炸锅了,啥?工作状态都可以预测了吗?这是用大数据监控员工有没有摸鱼吗?这真的不是为了压榨劳动力吗?

百度跳出来火速澄清到,这是一个管理上的“人岗匹配”的衡量方法,用于吸引、培养和保留人才,与996无关。其次,这是纯理论研究,目前还没有任何应用。

百度回应了,但网友似乎不买单。为此,我专门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查看了这份专利,看看它究竟是啥玩意。

专利的真面目

这份专利是在2019年7月10日申请的,到今年1月12日才公布。

按照我国的法律,专利申请一旦公布,就意味着该专利申请已经通过,并且获得批准,该专利获得了专利权。

也就是说,百度的这项专利已经获得了专利权,受到法律保护。

接着我们来看百度这份专利的理论背景:管理学研究表明,人—组织匹配对工作态度、离职倾向等结果有显著影响。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适不适合某个岗位,会影响他的工作状态,如果不适合,他可能会离职。

百度的这项专利,就是用大数据的方式分析一个人适不适合某个岗位,再以此预测他的工作状态。

这里的工作状态不是指精神状态,而是指绩效或离职行为。百度的这项专利是被名字坑了。

百度如何预测工作状态呢?它写了说明书。

第一步,获取员工的所属组织信息、职位级别信息和通信信息;

第二步,基于员工的所属组织信息、职位级别信息和通信信息,提取员工与组织匹配表征向量;

第三步,根据员工与组织匹配表征向量,生成员工的时序特征。其中,时序特征用以表示员工与组织匹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第四步,分析和预测员工的工作状态,包括绩效和离职行为。

看不懂步骤也没关系,因为完成这一系列操作是技术人员的事,我们要关注的,是这项技术的目的。

百度做这么多,无非是想知道两个东西:一是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二是预测员工的绩效和离职情况。

有朋友肯定会有疑问,一个人适不适合一个岗位,难道自己心里没底吗?而且绩效和离职不管预不预测,最后都会知道,又何必多此一举?

但是,你知道,不代表公司知道。站在公司的角度,提前预测是有好处的。

打比方说,如果一个人绩效预测结果很好,但他的职位级别很低,这时可以考虑给他升职,不然他就走了,这就是百度说的保留和吸引人才。

另外,如果公司发现你不适合这一岗位,可以根据你的特征,将你调到其他适合的岗位。

总而言之,这一专利可以帮助公司管理人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百度在专利中称,在全球范围内的高科技公司中,更准确的度量员工与组织的匹配程度,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护航员工的职业发展,精确地进行组织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样来看,这一专利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与996扯不上什么关系,也谈不上预测员工工作时的精神状态,用它来监测员工摸鱼未免有点“大材小用”,毕竟有更好的方法监测摸鱼。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专利就是完美无缺的。

有必要吗?

如果没有百度的这项专利,公司难道就不知道“人岗匹配度”了吗?

当然不是。传统的做法是公司发调查问卷,搜集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等信息,用统计结果分析员工是否适合某一岗位。

但百度认为,这种传统的做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公司在问卷设计上存在主观性,而且它检验的只是一个时间节点上匹配程度,耗时又耗力,成本高,效率低。

相比之下,百度的这项专利可以用大数据客观地分析,而且可以实时监控,精准度高,效率也高。

传统有传统的不足,但传统也有传统的好处。

传统的做法不会过度搜集员工信息,但百度的这一专利却需要实时获取员工的通讯信息。

企业管理员工无可厚非,但员工也有自己的隐私权。企业用这样的专利,虽然可以得到人岗匹配度,但却是以牺牲员工隐私为代价的。

此外,实时了解“人岗匹配度”也没有那么大的必要,毕竟员工适应岗位是要时间的,而且适不适合员工自己最清楚,直接跟人事沟通不就得了,何必绕这么大的一个弯?

当然,百度希望用人岗匹配度来预测绩效和离职,但是影响绩效和离职的因素有很多,不是人岗匹配就能决定了的。

而且既然是预测,就有可能预测不准。如果公司盲目听信这一结果,就有可能出现误判。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会形成数据崇拜,但如果什么都听信数据的,就去丧失对人的关注。

我们也看到,企业想用数据对员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把员工放入严格的绩效系统里。

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很多都是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然后,西方很多上百年的著名企业,它的内部科学管理非常精细,但仍然面临着经营不善或倒闭的困境。

这是因为,企业管理中有关文化、战略和创新性的决策,特别是涉及人的决策,不是依赖科学理论和方法就能实现的,企业应该多考虑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