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你不必治愈原生家庭的伤,也能达到自我成长

2021-1-9 45 1/9

“钟晓芹”的故事

随着《三十而已》热播,钟晓芹的扮演者毛晓彤再次进入观众视野。

曾经被人们熟知,是她的生父在某个节目中,声称自己的女儿(毛晓彤)没有尽到赡养义务,要求对方支付5000万赡养费。

而且大言不惭要求与前妻待遇一样,比如住什么样的别墅,开什么样的车。

他觉得女儿拍戏挣钱容易,才会狮子大开口。

但是,父亲在毛晓彤两岁时,与母亲离婚。后重组家庭,因吸毒住过一年监狱。在此期间,前妻还要给他每月400元生活费。

他的无赖行为引起众怒,毕竟原生家庭已成为贬义词,再折腾也得不到一点同情。

人们眼中的原生家庭

人们对此态度一致,认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可否认,家庭环境对人心身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深远,但却被无限放大其作用,甚至贴上消极(负面)标签、污名化。

全然以“受害者”自居,苦大仇深,仿佛活着的目的,就是等待父母的道歉,心中怨气才能释怀。

虽确实因父母的某些伤害,受到心理创伤。但这是整个家族系统的责任,父母同样未能幸免。

对原生家庭错误认知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人们揪住原生家庭不放,认为它是不幸的罪魁祸首?原因到底是什么?

1.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

现代社会,随着网络普及,各种刑事犯罪,暴力事件、自杀等新闻,如病毒般传播。

普天盖地的报道,无一不针对原生家庭进行挖掘。将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都归罪家庭环境的影响。

却忽略了其他因素,以偏概全的舆论导向,将锅甩给原生家庭。

新闻媒体为了吸睛,赢得更多关注,一次次将原生家庭推上风口浪尖,此种做法有野蛮分析的嫌疑。

而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理念,甚至成为一种惯性、刻板思维。

2.刻板认知的暗示作用。

一些来访者通常会说:“我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只能成为现在的样子,没办法。”

人们的认知依然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相信通过成长,也能有所转变。

缺乏“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笃定,以“命中注定”、“这就是命”等宿命说法,为逃避改变,进行开脱。

这种刻板认知,成为限制性思维,阻碍了个人的发展。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但是可以改变固化思维。

正如专业心理人士所说:每个人内心都像一座房子,我们小时候没能力自己盖,所以房子是父母帮忙盖的。如果碰巧遇到不负责任,不会盖房子的父母,那也没关系,当我们长大有能力了,自己翻盖。

因为,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会“向好而生”,能发挥内在能量,走向人生圆满。

此外,人们对原生家庭的负面认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自我防御。

3.自我防御的因素。

一位网友诉说对父母的认知:“他们(父母)在小时候打断你的腿,又不给你治疗,你哭着努力站起来,然后一瘸一拐地长大,有天他们突然发现,哎你的腿是怎么瘸的,你说了原因,他们仿佛失忆般不记得了。然后含糊道个歉,接着又开始责怪你的腿为什么会长瘸,为什么会跟别人不一样,你得快点把腿治好才行。于是你只能沉默的转过身继续瘸着腿前行。”

是否很多人都在等父母的解释和道歉?这是一种自我防御。认为父母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将自己定义为无辜的“受害者”,父母(原生家庭)是因,我是果。

这种想法,可以免于自责,将愤怒指向父母,逃避自身责任。

但是,从来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父母也并非祸害。与生俱来的成长环境,只是你生命的起点,而非终点。

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只有治愈原生家庭的伤,才能自我成长、发展。

其实,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是有意义的,也是你允许并吸引的结果。

如果一生都不能治愈这种心理创伤,难道就停滞不前,滞留在“痛并快乐”的舒适区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个人一生都处于成长过程,完全可以负重前行,这是生命常态。

如何不治愈原生家庭的伤,也能自我成长

那么,怎样做到“且行且珍惜呢”?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1.觉察。

当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依然很大,就可以通过“画生命线”,深入了解伤害性事件发生的时间。

具体方法是:在白纸上,画一条横线,左边代表0岁,右面是现在的年龄。

在线的上方,记录的是快乐,有积极意义的事;线的下面,写的是受到伤害的经历。并标注事件发生时的年龄。

这种方法能让我们重新面对伤痛,虽然比较残忍,却能梳理成长历程。

理解它们对自己的正向及负向影响,“看到即疗愈”。

正如心理学者李松蔚所说: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

这是自我成长的基础,接下来的第二步,同样重要——

2.接受。

有心理学家说:凡是排斥、对抗的行为,会一直延续下去。

也就是说,你越不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与他们势不两立,不但心理得不到疗愈,反而更痛苦,抗争行为更严重。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接受。接受就是“拿起”,然后才能“放下”。

也是对自我的接纳与认同,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出生的环境,但是,却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转变认知。

因此,原生家庭会成为我们第二次成长的起点,危机即转机。具体做法是——

3.带着症状生活。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父母想要一个男孩,她的出生注定不受欢迎。

双亲的冷落,让她六岁就开始创作童话。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孤独成长。

因为渴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在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懵懂、匆忙步入婚姻。

婚后丈夫的家暴,让不堪受辱的罗琳带着幼小的女儿,回到英国。因找不到工作,失去经济来源。只能住在没暖气,老鼠肆虐的小公寓里,靠领取政府救济金过活。

艰难的生活,令她多次想自杀,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熬过了生命中的苦难。

她的小说《哈利·波特》从第一部到第七部,不仅被改编成电影,而且她的名字被人熟知,这部作品20年间,被全世界哈利·波特迷持续追捧。

她的创作才华得到外界认可的同时,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和麻醉学者尼尔·莫里相知相伴,育有两子。

她在接受纪录片《生命中的一年》时说:“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痛苦,敏感、纤细、难堪、害羞、冒失、煎熬,这都是要经历的过程,它们都是成长所必备的元素。成长是生命最大的犒赏,值得我们去尝试。我度过了一段真正艰难的时光,我非常骄傲我能脱离那种生活。”

罗琳很好践行了“带着症状生活”,既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生命态度。

即“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至于结果就顺其自然。就是通常所说“尽人事,听天命”。

我们如果沉溺于原生家庭的禁锢,就是为自己筑了一座“心牢”,难以突破,备受煎熬。

若换种方式,理解了它对我们各方面的影响后,依然心存感恩,坦然接受,它的负面影响就会缓解。

因此,虽然伤痕累累,依然心怀希望,积极面对风霜雪雨,才是人生智慧。

愿你我能够涅槃重生,成为自己的心理养育者,创造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你若精彩,清风自来!共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