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花呗”的原罪?剁手的冲动和消费理念堆积

2020-12-6 60 12/6

喜欢网购的用户基本都会使用类似“花呗”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一种类信用卡交易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前“消费支付”,和信用卡基本是一样的,也有一个月的免息期,而且比审核申请一张信用卡要容易的多。相信,经常网购的用户基本都有这样的权限,而额度根据每个人的消费不同会有所差异。

很多年轻人喜欢使用这种支付方式,因为有一个月的“宽限期”,因此在消费结算的时候,也不觉得什么,手机一点就交易完成了。只是到还款期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一笔笔看似不大的交易,堆积起来也不是一笔小数额了。这时候再去还“花呗”的时候,才感觉到了压力。

花呗这种模式就是小额多频次,在慢慢地积累中用户就会发现一个月居然也能累积到如此高的消费账单。而在每笔交易的过程中,因为数额不大,而容易被忽视,这其实也是剁手族最容易犯的一个问题。花的时候爽,还的时候哭。大多数剁手族都是如此。而如果使用实体的信用卡在消费的时候,因为面临着多道工序的提供和交割过程的相对漫长,用户有相对的时间进行斟酌,自己将来要还信用卡的。由于使用时间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对于还款的规划也有一种潜在的意识。但花呗这类模式更加简单,用户也很容易“遗忘”。

有人说年轻人的消费观是不一样的,曾几何时,“月光族”的出现就是他们的代名词,现在花未来的钱,提前消费,消费不节制,这样的标签经常被挂在年轻人的头上。事实或许也是如此,有数据显示,“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因为提前消费“透支”了未来的工资,但工资兜不住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还款,这时候,各种信贷产品,尤其是网络信贷产品就进入到他们的视野,而因为不断地接触信贷,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种“死循环”,很多网络借贷带来的“副作用”,甚至搭上更多的信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有媒体披露称,在一共50名受访大学生中,使用消费信贷的有32人,约占受访者的64%。多数使用者表示,使用的额度很少,每月使用额度在1000元左右,只购买日用品。而没有使用的用户表示,“很担心开通消费贷产品后‘控制不住自己’,因此一直没有开通。对于自己想要的、价格较贵的商品,要么攒钱购买,要么只能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以后再说。”其实这样克制的用户并不是很多,大多数用户在网购的时候,还是很容易冲动消费。

对于消费自控能力差的年轻人,“管住手”的最好办法就是关闭消费信贷产品。但是喜欢网购的用户有时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剁手的时候,非常容易冲动。有人说,自控能力差是年轻人的共性。“超前消费也不是不行,自己一定要控制一个度。”这才是根本,对于网络信贷包括花呗这种类信用卡模式,是帮助用户解决资金困窘的一种网络举措,对于使用合适的用户来说还是大有裨益的。毕竟有一个月的“宽限期”,对于资金一时筹措不及的用户来说,可以一解燃眉之急,是一种极好的补充。关键还是看如何规划,如何记账,如何去合理地消费。

有人能说,年轻人,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很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刚刚就业的年青一代。但要知道都已经是成年人了,要把责任推卸干净,其实也不厚道。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不够,我们对于消费理念,成长理念,理财理念,财务,包括债务的教育不过。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无论是家庭还是大学校园,类似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少,有的人本身归化不够,冲动性强,很容易出现自己的资金困局。有时候爱面子,有时候是虚荣心作祟,无论怎样,都是把享受和消费当作一种常态,甚至还想着为何“她可以,我不行”这样的报复消费冲动。结果就是把自己陷入一个资金困局,不能自拔。

每次看到深陷网贷危机的年轻人爆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令人痛心。要知道,其中很多还是大学生,还有一些刚毕业不久,“他们已经是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偿还能力。但是,平台也不能袖手旁观。”这是诟病平台给予这种消费模式的一种原罪论。诚然,平台一直在“诱导”着用户使用他们的产品,这是商人逐利的一种颠仆不变的原理。在更多的时候,还是如何教育年轻人摆正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态度,这是真正的“本”,标本兼治是重点。不断规范网络信贷,包括花呗这样的产品的用户自主权,是发展的需要。网贷平台应该对年轻群体有更多的提升和要素约束,尤其是对其还贷能力的大数据分析和研判,没有收入的学生,偿还能力是很低的,怎么对他们的消费进行一些理性限制,也是平台的一种责任,责无旁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