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5位CEO深度对话投资人:医疗产业发展鸿沟应如何跨越?

2020-11-30 54 11/30

5位CEO深度对话投资人:医疗产业发展鸿沟应如何跨越?| 红杉2020CEO峰会特写(2)

原创洪杉红杉汇

中国医疗健康企业的创新究竟该如何做?第三方服务如何在新药大爆发时代发挥价值?细胞治疗、基因疗法等尖端领域中,中国企业正在扮演什么角色?数字化时代,医药行业怎样才能得到进一步赋能?如何在变化中坚守自我价值并抓住时代机遇?

2020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组合CEO峰会上,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阐释了红杉对医疗健康、科技,以及变化中的创新性机遇的深远思考。而医疗分论坛上,来自新产业生物、启明医疗等15家医疗健康企业的CEO围绕着创新、第三方服务、新治疗方法、数字化与医疗健康等四大主题畅所欲言。

很明显,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与全球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得益于政策、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多方合力共同构建的中国医疗生态,也正逐渐走向成熟。而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如果想实现对既有发展鸿沟的实质性跨越,最关键的一点,仍然是创新。

我们精选并编辑了医疗分论坛,部分嘉宾的核心洞见与前沿实践分享,以飨读者。

不与科技站在同一方向

就找不到安全感

周逵

红杉中国合伙人

CEO峰会特写

这一年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中,两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一是红杉美国投资的Zoom超乎想象的发展,成为全球几亿人的工作方式;另一个是国内的疫情通行码,全国人民每天都在使用它随时随地追踪自身状态,准确高效到个位数。这两件难以置信的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数字化,这是疫情留给我们的烙印,也是科技力量的体现。

当外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时,红杉该怎么变化呢?应该说,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总担心下一个大的机会是不是在我们视野之外,担心我们投资的优秀的创业公司没法在国内上市发展,担心市场何时给执着的创业者更多认可?但这一两年,我们看到新经济数字化的进程在加快、注册制科创板的快速推出以及许多积极政策落地等等。这些变化都在印证和支持红杉15年来坚持的方向和策略,就是我们过去做了比较正确的选择。

试试把我们的选择说得简单一点,相信越简单越清晰可行,越抗噪音抗诱惑不易摇摆。

红杉中国一直有四大投资方向,消费品/服务、科技/传媒、医疗健康、工业科技。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我们的认识迭代,红杉今年在组织上下决心把工业科技组合并到TMT的科技和基础设施方向。我们经过多年实践,看到工业智能化才是工业领域最具活力的因素和最大的机会,这样我们终于聚焦到了三个方向。

再进一步,今天的大会上我们第一次提出来将科技与消费挂钩的主题:消费是主体,“科技+消费”是主题。我们发现,即使在消费方向上,如果不与科技站在同一方向,就永远无法获得安全感。我们进一步的共识是,我们的投资始终与科技发展站在一个方向上。

这样红杉的投资聚焦在两个关键词:科技和健康,科技带来多快好省,健康助你延年益寿。这才是人生是刚需。这样看来,还可以更简洁一些,就是“用户第一”,满足百姓最基本最真实的需求。基于这一逻辑,无论外界如何变迁,红杉都会积极地在变化中关注机遇。

我们能看到即使发生疫情这么大的变化,都没有改变趋势,而是加速了趋势。疫情之后,科技和健康的价值突显。

今天第二点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大家一样,红杉自身也是创业者,文化中印刻着创业的基因。在这儿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们今年关于组织和文化讨论中的关键词。

一是“聚焦和专业”,15年来,我们始终专注于新经济创新性机会,专注于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需求变化,只有专注才有机会做到专业,才可能在新经济环境下有所收获;二是“Day one和Long term”。我们发展15年,但仍保持着Day
one心态,保持精干、清零成绩、面向未来。我们认为做时间的朋友,就是用长远眼光看待事业的价值;第三是“团队”,我们自己努力同时也欣赏每个伙伴的才华,磨练团队的智慧,相信团队的力量。

最后说的关键词是科技,我们深刻认识到红杉所做的是金融服务,而且是本地服务,我们对每一家要服务的公司都要用类似老中医的方式去把脉和问诊做判断。面对如此众多的个性化的服务,红杉自己要变得更聪明更敏捷,必须借助科技。为此红杉花两年时间建立了一个数字化团队,我们希望人在别休息时,我们的机器人还在看市场机会、闻市场味道,并提醒我们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已经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的好处,也希望在座的创业者与红杉一道,随时代发展拥抱科技、修炼自我、共同进步。

技术创新+全球化创新

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必经之路

饶微

新产业生物CEO

CEO峰会特写

“技术研发非一朝一夕之功”

1997年我加入新产业生物,当时公司只有18个人,海外产品的代理权也被取消了。体外诊断赛道刚刚起步,创业环境十分艰苦。但正是这样的困局,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

第一步是选定未来有竞争力的产品方向。基于多年研究,新产业生物选择了发光免疫检测这一当时在国内只有不到10人真正了解的方向。我们判断这个技术很快会成为全球免疫检测领域的主流技术。很幸运,行业发展印证了这一判断。

第二步是决定到底是选择最先进的直接发光技术,还是选择难度小很多的酶促发光技术?我们果断选择了磁分离直接发光技术,这使得我们目前发光技术的系统架构已经和世界最先进水平平起平坐。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增加新项目,不断增强配套仪器的性能。

技术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花了15年才打造出中国以第一台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在我们看来,排除外界噪声干扰,全心打磨产品,是新产业生物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构建创新产业生态

第三方服务展力量

陆潇波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CEO峰会特写

“服务需要长时间的口碑积累”

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我们的被投企业,大家可能能够观察出变化,我们之前是做创新药的投资,做器械、IVD,但今年第三方服务也成为了我们投资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生物医药的创新需要各个板块的专业分工,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在上游端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而我们也有幸身在其中。

服务确实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行业,在座各位大多数应该都积累了十年以上。在这个行业里面,服务是更强调口碑的,而且一旦你在某个细分领域取得头部位置,大家会更认可你,甚至形成一种惯性。所以,要不断的去积累自己的口碑,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建立一个很好的服务体系。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李瑞强

诺禾致源CEO

CEO峰会特写

“甘做卖水人”

现在很多药物开发都叫做精准治疗,而越精准意味着适用人群越细分,就越需要用分子标记进行人群的区分,就需要开发伴随诊断产品。紧随着药物上市,伴随诊断产品也会经过药监局的审批进入第三方检测这样一个模式。

事实上,产品和服务在未来可能越来越融合,或者说也有可能不断地切换,最终都是要解决客户的问题,就看哪一种方式最有效。

举个例子,2018年我们拿到国内NGS做肿瘤检测第一批的注册证,这是一个体外诊断试剂盒,相当于医疗器械产品,但到底应该按哪一种模式往外卖?

一些大的三甲医院倾向于我们以IVD的形式卖给它,因为它们本身体量比较大,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但很多小一点的医院,或者样本量没那么多的,就非常希望我们去提供服务。

高翔

集萃药康CEO

CEO峰会特写

“只专注养小鼠”

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们成立了集萃药康。我们这个公司其实很简单,从开始到现在就专注做一件事情:做小鼠模型。

为什么我们要做小鼠?其实很简单,因为小鼠的基因组和人的基因组实际上很像,99.9%以上的基因都是同源的。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把人基因组的染色体拿出来,也就是22对常染色体加一对性染色体,然后用一个非常非常快的刀切成200多个碎片,这时候我们基本上可以用这些碎片拼出来一个小鼠的染色体。这就使得我们通过研究小鼠的基因组,就可以把很多人类疾病的机理搞清楚。

这也就决定了,小鼠模型的存在,对于我们对疾病的发展认知以及药物研发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比如说在早期药物发现、药物临床前评价、药物筛选方面,包括现在很时髦的一些新技术,比如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都有很多应用。而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品系最多的小鼠模型的基地。

李华鹏

派真生物董事长

CEO峰会特写

“为基因疗法提供病毒载体解决方案”

十年前做博士后的时候,是我刚刚进入基因治疗这个领域。当时大家都想去做基因治疗,但有一点却很少有人关注:基因治疗相关的生产是很困难的。

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我创立了派真生物,专门做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的生产,想办法持续提升rAAV产量,成功建立了稳定高效的生产工艺,为基因与细胞治疗的基础研究、临床前开发与临床试验提供优质的病毒载体解决方案。从2016年开始派真生物逐渐获得了多家国际药企的认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客户已经遍及15个国家和地区。基因治疗对rAAV的需求仍在快速上升,今年来,为了满足基因治疗临床级rAAV迫切需求,派真生物开发了AAV的GMP工艺和开展规模化生产服务,到现在已经获得了多个临床级项目合同。

江必旺

苏州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CEO峰会特写

“只为打破国外垄断”

2007年我们公司成立,不做药也不做IVD,我们是给这些产业提供关键材料,也就是微球材料。

之前,微球介质基本上都被国外公司垄断,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个材料国产化,终于到现在我们打破了国外对国内分离纯化介质的长期垄断,纳微开发的生物分离纯化介质微球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外胰岛素、高端抗生素、抗体等生物制药过程,包括国内一线的创新药公司都在用我们的产品,而且也在出口到国外去。

我们开始觉得,这个事情很简单,只要做出来,就可以进行销售。但其实不是这样子。

销售从来不是简单的替换。制药企业一旦工艺定性,再切进去是很难的,必须要在临床之前给替换掉。所以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帮助客户,把相关的工艺开发好、服务好,这样你的技术、你的产品才可能导入进去。

所以,我们现在技术服务人员和技术应用人员,远远比我们销售队伍还多。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