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餐饮被动营销与传统营销的三大不同要素

2020-11-30 30 11/30

相较于传统的高成本、重广告的利益驱动式营销,当下的被动营销更侧重于“吸引力”的打造,以价值为驱动,其成果也往往与营销创意密切关联。

那么,被动营销与传统营销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通过营销主体、驱动力、用户角色三大维度来分析。

一,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产品+体验”

在传统营销时代,餐厅只需打磨好产品,经营好渠道,用最简单的广告方式,便可经营好一门生意。

被动营销时代,餐厅不仅要经营好产品,从口味、颜值、仪式感、产品线规划等维度打造好产品营销力,更要有用户思维。

学会经营用户关系,从用户角度打造有营销力的体验式场景,通过社群、新媒体、内容营销等方式。

与用户进行沟通对话,寻求用户内心价值的认同,并将用户作为自己的私域流量去经营。

二,从“广告推动”到“价值吸引”

过去,人们对于传单的认知是可以为自己带来实惠的优惠券;而如今,传单早已在人们眼中变成了妥妥的营销套路。

大多数人对于传单有着本能上的抗拒。

所以,发传单成为一项技术活,身穿玩偶服,做出各种搞怪动作……总是需要一定的创意才能顺利将传单发到消费者手中。

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对于主动送出的东西已经不太买账。

被动营销时代,我们需要换一个营销思路,靠有价值的营销去吸引用户关注并愿意主动参与。

大量的成功营销案例告诉我们,人格化的产品语言、精致的包装设计、充满仪式感的用餐场景、跨界合作、限购政策、排队盛况等。

都可以成为吸引消费者关注的入口,亦可以成为激发消费者自发传播的“素材”。

三,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并传播”

过去,餐企的营销方式主要侧重于在传统媒体进行广告覆盖,例如报纸、电视台、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用户充当一个被动的接收广告信息的角色;

而如今餐企与用户的沟通方式,已经演变成数字媒体的互动式沟通,用户可随

时通过微博、微信、社群论坛等新媒体与餐企互动。

用户不仅承担受众角色,更属于内容的制造者(UGC)与传播者,并自发形成社群,诞生出意见领袖,影响到其他用户群。

因此,当餐厅琢磨不透当下90后、00后主流消费人群的喜好,对他们的信息接触方式和传播路径一概不知。

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也缺乏系统研究,还是按照老套的传统广告思路去做营销,那注定会是一场“自编、自导、自嗨”的舞台剧。

没有票房、没有观众、更没有二次传播。

新的营销环境要求餐厅必须懂得“被动营销”方式,要懂得从产品、用户、品牌、内容、渠道多维度塑造餐企的营销吸引力,用营销创意吸引用户参与并自发传播活动。

从“推力”到“吸力”,从“接收”到“参与”,从“参与”到“传播”,从这些转变中不难看出,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方式,“吸营销”摒弃重渠道、高成本的广告营销方式,转而通过价值“吸引力”实现低成本营销。

总之,被动营销由传统营销“演变”而来,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

两者无所谓对错,传统的利益驱动式营销方式即便在当下也有其价值,很多具备一定规模的餐企或平台型公司。

一样会借力传统的权威媒体渠道进行压倒式广告投放,以抢占行业领导者的品类地位,例如星巴克、海底捞等。

只是,我提倡的“被动营销”方法论为更多的新餐饮企业提供了低成本营销的思路。

它将是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主流的营销方法,不仅能弥补传统营销方式的缺陷,更能让品牌更具温度、人格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