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看,这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通信站12年的完美蜕变

2020-11-25 38 11/25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作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重要保障力量,文昌通信站历时12年实现完美蜕变,成长为一支优秀的航天通信队伍。

起步即保持冲锋姿态

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榛荒之地。而今,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横亘于世人面前。“只要心里有那么一股劲,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回忆建设之初,李荣斌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

“夏天太热了,地面最高温度超过45摄氏度”“房间特别潮湿,衣服鞋子都霉烂了”“土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弄得满腿泥”“被蠓虫咬了不能挠,一挠皮肤溃烂一片”“走夜路必须带手电筒,毒蛇特别多……”李荣斌是该站最早到海南的人之一,但海南给他留下的印象并不美好。

然而,困难再大,也无法阻挡他们追梦太空的脚步。

通信系统工程要求不仅工程量大,而且施工难度极高。“施工也是‘打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带着这样的共识,该站党委快速出击,一边针对浩繁的施工量、全新的建设要求对各岗位要素进行综合评估,一边“排兵布阵”让人员汇集。

旌旗猎猎,战鼓催征,他们吹响扎根海岛的嘹亮号角,在美南学校安顿下来。没有宿舍就住民房,没有办公室就修建简易板房,食堂太小就分批吃饭,没有会议室就在仓库开会……“戴着大草帽,住在小学校,迎着海风吹,顶着烈日笑”“深夜月亮挂起,世界唯我独醒,清晨公鸡啼鸣,我与朝阳同行”,就是当初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梦想的种子只有种进现实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塔架越来越高耸,道路越来越平整,新的机房建起来了,设备设施进机房安装……一个个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向着新的航天奇迹大步迈进。

要干就干到精品极致

“通信专业是打通各个试验保障链条的‘经脉’,必须随时调得通、连得上、过得硬,这是我们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该站党委“一班人”不仅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还时刻落实在行动中。

设备进机房,又一场“战斗”打响。开工伊始,设备安装紧锣密鼓,而在会议室更是一番热烈景象,一群技术大拿、岗位负责人、操作手围坐在一起,讨论设备安装、线路走向的问题。

这既是一次具体工作的研讨会,更是一次统一思想、打开思路的动员会。人员因素、设备调配、方案优化、技术指导……协调保障,细之又细。通信人对质量工艺的追求达到了严苛的地步。“做好很容易,做到更好很难。”李荣斌深刻记得在某次线缆上架过程中,有领导指出:线缆要符合综合布线要求横平竖直……有人开始嘀咕,线缆走向已经控制在设计的范围之内,目前缺人手、缺资料、缺经验,还交叉作业,何必再追求外表美观增加施工难度?但是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实现线缆上架整齐美观、布局科学合理,堪称“工艺品”。

“这是个导向问题!”对通信人来说,这个艰难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心智上的磨练。正如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创造的无数辉煌一样,新一代航天人接过前辈的旗帜,传承精神、全情投入,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厚重的力量。

是的,每一个通信工程的竣工,都是属于通信人的骄傲时刻,不论曾经的付出有多苦多累,都变成了内心的自豪与甜。

辉煌的背后是奉献

2014年7月18日,41年不遇的罕见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文昌登陆,最大风力达到17级,对新建成的文昌通信站带来严峻考验。被困在房间里的大家伙儿,只能靠挂面充饥,望着窗外的狂风暴雨,大家心里很着急。因为多停一天工意味着建设会晚一天,后续计划也会被打乱。

台风一停,大家随即投入工作。加班加点走线路、装设备,每天工作18个小时。通信站缺水缺电,由于长期的劳累,大家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病痛,但他们心里挂念的却是机房的设备仪器:通信线缆有没有受伤损坏、进线间里有没有蓄水受潮、设备设施有没有受损毁坏……这几乎成了大家的“职业病”,只要到台风季就彻夜难眠,一次次往返机房反复检查。

机房竣工,一切步入正轨。他们在见不到硝烟的“战场”,为航天发射做好通信保障,时光正慢慢在文昌航天人勒伤的双手、黝黑的脸颊上刻出最美印记。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文昌方向新型火箭频频首飞,通信技术领域装备更新正在加速,对新型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2019年7月,为精准对接中心科学发展构想,广泛学习运用智能化、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该站党委决心带领人员向创新要效益,展开创新布局,当机立断施行通信机房改造。

该站结合自身实际着力研究设备安装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模式,通过积极考察调研,引进地方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引进应用三维虚拟系统优化机房整体布局,并结合任务特点,梳理形成《通信机房施工改造方案》,加强机房信息化建设,局域网联通一线,实现远程指挥、视频传输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实现工程动态调控。

该站还引导人员边学习边创新,发明了气象球罩自动清洗装备等多项革新成果。航天发射通信保障任务常年工作形势严峻复杂,再加上海南气候“高温、高湿、高盐雾”等影响,设备维护保养只能“慢一拍”“缓一拍”。为了更加有效地为单位各台套设备“把脉问诊”,岗位人员刻苦钻研技术。一次设备维护期间,通信分站的王溆发现,所维护的气象球罩地处山头平均海拔相比周围较高,气象塔楼目标更为明显,维护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王溆心里想着能发明一个自动清洗装备该多好。对此,该站成立了项目研究小组,王溆和小组成员一起,从设计图纸到购买所需零件,从编写程序到加工组装……经过了上百次的测试,失败,再测试。终于,一套自动化清洗设备实验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维护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文昌通信站在创业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忠诚奉献、畅通海天、争创一流”的“长缨”精神,正是对航天通信人12年来不懈付出、默默奉献的深刻诠释。

作者:周琪 张艺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