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血液物联网来了海尔生物55亿收购三大伟业

2020-10-23 36 10/23

高溢价收购

撰文|Kevin

来源|晨哨并购

作为生物医学低温存储领域巨头,海尔生物的这笔溢价收购会是它完善血液物联网的最后一步,还是它突破过往向新领域进军的第一步?

10月19日,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688139.SH)发布公告,拟通过新设立全资子公司方式,以自有资金 5.47 亿元对价收购自然人钟世良持有的重庆三大伟业制药有限公司90%股权。

海尔生物在公告中表示,交易完成后其在血液安全领域的用户场景不仅得以从医院、血站向采浆站延伸,还能够实现‘设备+软件+耗材+药品’的综合解决方案拓展,相关方案可应用于包括血站、医院、采浆站等在内的血液安全的全场景。

以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的市场价值来算,海尔生物本次收购溢价超过350%,而海尔生物总共在手货币资金也就6.01亿元。如此倾囊而出,不仅引来了人们的疑虑,也引来了上交所的问询函。

要理解这笔高溢价收购的用意与合理性,需要从海尔生物正在扩张的血液安全网络说起。

海尔生物的血液物联网

成立于2005年,海尔生物通过自主研发掌握超低温制冷核心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全球唯一覆盖-196℃至8℃全温域的生物医学低温存储设备服务商,并逐渐发展为生物医学低温存储行业的龙头。

如今,海尔生物在全球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0.7%。在国内,海尔生物不仅市场占有稳居第一,并且在生物样本库、药品试剂安全、疫苗安全、血液安全四个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也均占据首位。

在血液安全方面,海尔生物的产品颇为全面。除了医用血液冷藏箱,公司还制造血液冷库、自动化血浆冷库、车载医用血液冷藏箱和转运箱等。这一系列产品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将血站和医院相联系,为血液储存和运输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海尔生物产品:物联网血液冷藏箱、冷藏转运箱

而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海尔生物也开始布局各类生物医药相关的物联网系统,而智慧血液网络便是其正在推动的重要项目之一。以“云翼”物联网血液冷藏箱和“血液宝”物联网转运箱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血液网”。

该网络旨在进行用血模式的转变,实现现场急救场景和临床手术场景分布式用血,取用血时间从20分钟降低到1分钟。另一方面,借助血袋位置的精准识别、读取,系统可以保证每一份血液的可追溯、可监控,保障用血安全的同时也减少了用血浪费现象。

海尔生物智慧血液物联网场景方案

如今,海尔生物医疗血液网已初步覆盖到27个省共80家各省TOP3三甲医院,包括海军97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并将逐步推广至全国32个省1300多家三甲医院。

然而在采浆端,海尔生物的血液网发展却没那么顺利。海尔生物虽然能提供血液低温储存的设备,但是由于缺少采浆分离器械和相应的耗材,使得其在采浆站方面的存在感相对薄弱。而采浆站相关产品的缺乏,也使得公司“血管到血管”的目标在源头处受到了限制。

收购重庆三大伟业,便能帮他们解决这一问题。

完善业务,互补发展

重庆三大伟业制药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一次性血浆分离器、血浆分离机、注射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塑料血袋等与血液采集、分离、输注、处理相关的器材和药品,是目前国内少数具有采浆设备、耗材以及配套药品等全系列采浆产品的企业之一。

2019年,三大伟业的营业收入为1.18亿元,净利润为3318万元,公司国内市场份额约占38%,与四川南格尔同为国内仅有的两家可以提供成套采浆解决方案的公司。

收购之后,海尔生物将获得三大伟业的全部产品和技术。这意味着其采浆步骤的产品缺失问题将被解决,“血管到血管”的通道也会被彻底打通。血液网的完整性获得保证之后,海尔生物有机会充分发挥公司的物联网优势,将采浆站、血站和医院的通路完全梳理,从而提供更为全面的血液安全服务。

与此同时,原本正意图开拓医院、血站市场的三大伟业也能依靠海尔生物在这两片市场的多年深耕,加快产品布局,减少了开拓新市场时的营销成本和对接难度。

总的来说,本次收购双方形成了完美的互补,让血液物联网两端的业务都获得了拓展空间。

不仅如此,海尔生物的业务长期局限于与血液、试剂和疫苗等冷藏相关的器械。本次收购能够让该公司涉足采血器械和耗材业务,也是一种尝试新业务领域,并打造公司新潜能的举措。

但如果放眼展望,本次收购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对接血液制品企业

在采浆设备及耗材药物领域中,三大伟业的客户包含华兰生物、博雅生物、南方双林生物制药等十多家血液制品企业,每月固定向采浆站发货。

本次收购之后,海尔生物便能接手来自血液制品公司的相关业务。

近十年,血液制品行业可谓是蒸蒸日上。在十二五血液制品“倍增计划”和血液制品政府定价取消的政策影响下,血液制品行业量价齐升。2010年到2018年,国内血制品市场从85亿元增至293亿元,期间复合增速16.7%。

2010-2018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网络整理,晨哨并购制图

今年上半年的新冠疫情中,血液制品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凸显。该产品用量上升的同时,整个行业也迎来了新一波的发展机会。

不过这样一个大市场,却不是说进就能进的。

早年的血液制品市场一度运营混乱、监管不严,甚至造成过区域性艾滋病流行等卫生事件。于是在20世纪末,国家逐渐加强管控。到了2001年,为了进一步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国务院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使得行业壁垒急剧升高。

目前,全国现存约有28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中25家通过2010年版GMP证书认证。血液制品企业的稀缺性与近年来该产业政策的有利条件相结合,使得血液制品领域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却又快速发展的产业。

因此,想要在血液制品行业分一杯羹,为高速增长的领域内企业提供器械和耗材便成为较为合理的选择。

而利用三大伟业的业务关系,海尔有希望一举打入血液制品企业的相关器械的供应链。

收购之后,海尔生物的血液安全网络除了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临床用血提供更多支持,还能助力血液制品企业,为它们的质量保证和损耗降低提供支持。乘着血液制品行业的东风,海尔生物有机会迎来血液安全业务的全新发展机会。

再进一步说,虽然血液制品行业壁垒森严,但仍旧有通过收购进入的希望。

今年9月华润医药收购博雅生物,便是医药巨头盯上了血液制品领域的明证。海尔生物背靠青岛海尔,实力强劲,也同样存在运用收购手段强势进入的可能性。

虽说进军血液制品只是一个遥远的期许,但于本次收购时建立的青岛海尔血液技术有限公司,除了是对企业原先血液业务的肯定和完善,也可能是海尔生物开始扩张营业范围、向血液制品行业迈进的前奏。

正如众人所知,世界知名的医疗器械三巨头GPS(美国通用医疗、飞利浦、西门子),都是从家用电器开始,逐步衍生发展出来的。而海尔早在2005年便踏足生物相关领域,孕育出海尔生物这一细分领域巨头。它会不会利用当前的优势,锐意进取,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END•

大摩财经正在招聘主编/财经编辑/商务运营,坐标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