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跨省扩圈!新一轮都市圈扩容来了

2020-12-22 42 12/22

文|凯风

跨省扩圈,正在成为趋势。

01

长三角有四大都市圈:上海、杭州、南京、合肥。

近日,第四次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召开,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常州9市参会。

这次会议,正式吸纳常州市溧阳市、金坛区加入南京都市圈。

这意味着,南京都市圈将从既有的两省8市扩容到两省8市两区,南京都市圈“势力范围”首次伸到“苏锡常”区域,“8+2”模式呼之欲出。

无独有偶,去年,安徽北部城市蚌埠曾向南京伸出橄榄枝,就加入南京都市圈事宜进行对接。

今年年中,当地表示,蚌埠加入南京都市圈事宜需要江苏、安徽两省达成一致意见,目前正在持续推进。

无独有偶,日前,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6市与会。

在本次会议上,安徽宣城市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观察员城市。

这意味着,杭州都市圈继将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纳入都市圈范围之后,又迎来又一次扩容。

此番扩容的宣城,既是安徽辖内的地级市,又是南京都市圈的正式成员。

此外,早在2018年,杭州就将宣城市、江西省上饶市、景德镇市三个城市,列为了考察成员。

这一次,宣城取得突破,未来江西上饶、景德镇不乏纳入杭州都市圈可能性。

02

杭州、南京不约而同将“势力范围”伸到了安徽境内。

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4地,早已成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成员;而安徽黄山、宣城有望成为杭州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宣城则是横跨南京、杭州都市圈两地。

当然,作为安徽地级市,这些城市本身多数又是“合肥都市圈”的正式成员。

根据此前规划文件,合肥都市圈范围涵盖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桐城市、蚌埠市等8市。这些城市以40%左右的人口和面积,贡献了安徽全省近60%的经济总量。

可以看出,安徽的滁州、芜湖、马鞍山,既是合肥都市圈成员,又是南京都市圈成员。

这还没完。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大上海都市圈则包括江苏浙江8个城市。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大上海都市圈为“1+8”体系:上海市;江苏省的4个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4个市(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市)。

这其中,江苏常州溧阳市、金坛区既从属于大上海都市圈,又是南京都市圈成员;浙江嘉兴、湖州,既是大上海都市圈成员,又是杭州都市圈正式成员。

上海、杭州、南京、合肥,长三角四大都市圈,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乎每个城市都不甘心固守于本省范围,抱团破圈。

03

这种局面意味着什么?

长三角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在于本身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城市乃至省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都市圈能够跨域行政藩篱融为一体。

这也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在长三角,想要打造强省会并不容易。

可以看到,以成都、西安、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省会,首位度均超过35%;东北的长春、哈尔滨更是超过45%,而杭州、合肥仅为25%左右,南京仅有14.1%,位居主要省会倒数第二。

中国城市打造强省会的传统路径,是扩容和集聚全省资源。这在中西部省份可谓无往而不利,省会一市独大,很难形成一个副中心城市,普通地级市也很难超出省域范围寻找更多机会。

在四川、湖北和西安,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都可谓一家独大,这既是强省会的自然结果,也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色。

但在长三角,这一切都不存在。

浙江的地级市,既可向上海靠拢,也可向本省的杭州汇聚;安徽的地级市,既可从属于合肥,也可与南京合纵连横;江苏的地级市,即便远离南京,也不会担心被孤立,因为上海这一超级中心存在。

这会带来良性竞争。省会不能一家独大,地级市就能获得更多机会;都市圈之间互相交叉,必然会形成竞争的正向激励。

所以,不难看到,为了让都市圈成员“归心”,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均拿出了一系列的重磅组合拳。

上海将第三机场放在了江苏的南通,上海与宁波之间未来要建立起跨海大通道,上海、江苏、浙江之间更是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杭州与嘉兴、湖州、绍兴三市已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班线”,杭黄高铁则将杭州、黄山通行时间缩短到1.5小时,杭州的化纤、纺织等产业正在向安徽黄山、宣城等地转移……

南京则在都市圈城市间建立了“1小时交通圈”,马鞍山、滁州等地到南京的时间远远少于合肥,南京与周边城市正在推动实现社会保障“同城待遇”,探索居民服务“一卡通”模式……

合肥则与都市圈城市共建“1小时通勤圈”,合淮同城化、合六经济走廊等初现雏形……

强省会背后显然有行政力量的推动,而都市圈则只能借助市场化的整合。谁能成功扩圈,看的不是城市地位,更不是行政级别,而是拿出了多少真金白银,给出了多少真实红利。

这正是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的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