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中美联手救澳,在充满敌意和挑战的环境中相互支持 | 北京观察

2020-12-25 17 12/25

文/辛泽铭近日,中国、美国科考队正在南极联手开展救援,设法将澳大利亚科考队一名突然患病的科考队员送回澳救治。澳南极项目的一位负责人金·埃利斯(Kim Ellis)表示,非常感谢各方开展国际救援帮助澳科考队员撤离。受疫情影响,澳洲科考站并没有配备有滑雪装备的跨洲际飞机,因此救援对澳方来说非常困难。“这次行动证明了在南极洲存在的强大的国际合作,各国团结在一起,在一个充满敌意和挑战的环境中相互支持,”埃利斯说。在今天(24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汪文斌在应询时表示,中方有关部门正同相关方面积极协调对澳大利亚患病人员的救助方案。中方愿为此提供积极协助。我们祝愿澳方患病人员早日康复。地缘政治关系并不影响人道主义救援据微信公众号“雪龙探极”消息,当时澳南极局向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请求帮助。中方遂紧急制定了包括指挥、通信、导航、飞行、保障、防疫、应急等内容的专门援助方案,而后利用“雪龙2”号船载直升机“雪鹰301”成功协助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完成该名队员撤离。该名队员已于今日08:15左右(北京时间)乘坐澳大利亚空客A319,返回澳大利亚霍巴特。制作: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说明:绿线为“雪龙2”号航迹,蓝线为美国BT-76飞行航迹,黄线为澳大利亚A319飞机航迹。《澳大利亚人报》在题为《中国和美国共同帮助救护澳大利亚南极科考队员》的报道中指出,尽管地缘政治关系紧张,但中美两国提供了人道主义救援。报道指,在南极洲设有科考站的国家有相互援助的传统,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澳大利亚最近与中国的外交紧张关系似乎并未影响到这一点。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也注意到,在近期中澳关系紧张之际,中方在外交部记者会这个平台就人道主义救援释放积极信号,既是一种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也对澳方明确了“一码归一码”的态度和转圜合作的空间。俄澳曾为救治中国队员上演“跨国生命接力”南极考察科学意义十分重要,但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在南极设站的各国间,常有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故事发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南极考察起步期,就曾得到澳大利亚的大力支持。2009-2010年南极度夏期间,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南极中山站一名队员工程作业时受伤,当时就是俄罗斯和澳大利亚进行跨国救援才使得我国队员脱离生命危险。意外发生在中山站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一辆停在斜坡上的装载车突然下滑,撞到了正在埋头作业的能力建设队员苏德强右下腹,他当时就痛得躺倒在地。十几年前,我们的中山站医疗设施还正在建设,现有的医务室设备又非常简陋,于是大家决定把苏德强送到邻近的俄罗斯进步站进一步检查。到了进步站以后,热情相助的俄罗斯医生赶紧用B超检查,发现他的腹腔内大量积血,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当天下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紧急启动了南极国际救援机制,将中国重伤队员情况向澳大利亚南极局、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和南极局局长理事会秘书处进行了通报,请他们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援助。一时间,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回应。在俄罗斯进步站,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医生整整进行了九个半小时的手术。好在手术成功,人闯过了鬼门关。后来,在多方的协助配合下,苏德强辗转多地最终回到北京。而这一场“生命接力”里,也恰好有澳大利亚戴维斯这一站,也就是此次中美联合协助澳患病队员撤离的地方。多年来,各国在南极进行考察活动的队员都深有感触,唯有携手努力、共同担当才能共渡难关,而这也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