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最佳!市中院荣获合肥市市域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之“最佳案例”

2020-12-20 23 12/20

日前,由合肥市委平安办主办的合肥市市域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公布评选结果。市中院赵晨、杨淼撰写的“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诉源治理,构建‘123+X’多元解纷新格局”,从208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合肥市市域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十大最佳案例。

近年来,为深化平安合肥、法治合肥建设,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成效,合肥市两级法院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司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大力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坚持一个核心,拓展两个维度,深化三重融合,打造多元解纷品牌,构建“123+X”多元解纷新格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

坚持一个核心,构建多元解纷格局。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核心,深化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完善综治考评和经费保障“两个机制”,市委政法委专门召开全市推进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工作会议,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纳入综治考核,推动调解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激发各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积极性。积极争取市委政法委支持,在全市开展创建以无民事案件、无刑事案件、无行政案件为主要内容的“无案村(社区)”活动。试点建立“无案社区工作站”,对物业纠纷、相邻纠纷等矛盾纠纷进行现场调解。

拓展两个维度,精织多元解纷网络。“请进来”,聚合解纷资源。健全特邀调解制度,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专家学者、律师、仲裁员、退休法律工作者等担任特邀调解员,建立全市法院特邀调解员和特邀调解组织名册,共聘请特邀调解员879人,特邀调解组织131个。“走出去”,下沉治理重心。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以延伸人民法庭职能为抓手,对接基层综治网络,通过巡回审判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非诉解纷方式的支持、指导和规范,努力将常发、多发矛盾纠纷预防在街道村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深化三重融合,畅通多元解纷渠道。“专业+行业”,突出矛盾化解精度。针对类型化、专业化纠纷增多的趋势,联合行政机关、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等共建解纷平台,在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医疗卫生、物业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矛盾易发、多发领域设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中心(室),一站式调处纠纷,减轻群众负担。“调解+速裁”,提升矛盾化解速度。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对家事纠纷、小额债务、物业管理等适宜调解的纠纷引导当事人诉前先行调解。对调解不成的案件,通过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督促程序以及速裁机制精准分流,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线上+线下”,延伸矛盾化解广度。深化“互联网+多元调解”,以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为载体,精准对接、有效链接全市调解资源,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入乡镇、入社区、入企业、入调解室,带动矛盾纠纷“线上”共解。

打造X品牌,创建多元解纷新模式。加强基层首创和品牌建设,突出司法特点和区域特色,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合肥模式”。完善行政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市中院与市政府法制部门联合制定《诉与非诉相互衔接的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若干工作制度》等诉调对接制度,建立健全行政纠纷诉调对接平台,妥善化解行政纠纷。创新知识产权纠纷诉源治理,依托合肥知识产权法庭,以司法保护为主导,以人民调解为补充,积极创新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高效服务企业创新。加强商会人民调解诉调对接,充分发挥工商联所属商会组织优势和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预防化解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矛盾纠纷,为民营企业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更多选择。加强律师调解,充分发挥律师调解专业化、职业化和法治化特点,试点建立律师诉前调解机制,由律师事务所派驻专人进驻法院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已调解案件1000余件。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市域既是重大社会矛盾风险的产生地、集聚地,也是化解重大矛盾风险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影响最小的“缓冲区”和“调节器”。合肥法院将继续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源头预防、就地化解、服务大局为重点,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有效降低群众解决纠纷的门槛和成本,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赵晨

原标题:《最佳!市中院荣获合肥市市域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之“最佳案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