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全部付出都值得! 清镇市白泥村党支部书记梁志伟致力脱贫攻坚纪实

2020-12-18 25 12/18

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让全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是梁志伟最大的心愿。

十年磨一剑,梁志伟成功了。2020年,白泥村的贫困户如期撕掉了贫困"标签",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村里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3972元标准。

"以前,我家经济收入少,生活很困难。后来,在梁支书和村干部的帮助下,给我家安排了一个大棚栽香菇,白盛公司出技术,还按3块钱一斤的保底价,随行就市包收购,有了稳定的收入。今年的纯收入有25300多块钱。我家脱贫了。"曾经的贫困村民李顺先说。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梁志伟向建档立卡户核对帮扶项目

红枫湖镇白泥村,地处清镇城郊,与贵州电建二公司和清镇发电厂为邻。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村民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不竭动力。然而,白泥村6个村民组686户2000多人中,同样是"十个指头,都不一样长"。多种原因所致,白泥村还有14家建档立卡贫困户。

1989年以来,先后担任白泥村出纳和会计的梁志伟,在2010年的村级组织换届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白泥村贫困农户的情况,梁志伟了如指掌。

当选的第二天,梁志伟组织召开村支"两委"会议。他说:"我们是百姓选出来的,就一定要服务好全村群众,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希望大家做事一定要公开、公平、公正。我诚心诚意接受大家和全村群众的监督。"当天的会上,梁志伟决定,白泥村的贫困户,由村支"两委"干部结对帮扶。他的帮扶对象是叶从顺。村主任罗学兵帮扶的,则是贫困户彭清龙家。

叶从顺的父母早已去世,仅有的哥哥和嫂子,共同经营着自己的家庭。不受约束的叶从顺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多次被强制戒毒后,还复吸。2010年11月,刑满释放的叶从顺回到村里,维修父母留下的老房子,成了自己的"安乐窝"。

不过,叶从顺家的老房子,时间长了,破廊倒壁的,成了危房。2013年,梁志伟给叶从顺争取到了一个贫困户建房指标。靠清镇市的补助资金,叶从顺勉强建好了80平方米的新房,却无力将自来水安装到家。

梁志伟给建档立卡户在精准扶贫食用菌种植项目的人员发放保底工资

梁志伟雪中送炭,自掏腰包680元,交了报装费,叶从顺才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那时,对于工资不高的村干部来说,那笔小钱,几乎是梁志伟半个月的收入。

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住进新房的叶从顺,对以后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无论在城区,还是农村,只有安居,才能乐业。白泥村坝上组村民王鸿一家4人,居住在老旧砖瓦房里。因地基下沉,墙壁开裂,已经成了危房。为确保王鸿及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白泥村将王鸿家纳入了危房改造对象,得到政府补助资金21000元。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年6月,王鸿家130 平方米的新房主体完工后,遇到连续大雨,造成王鸿家10多米长、2米多高的堡坎和围墙倒塌,导致堡坎下的村民李如超家砖混结构平房的墙壁、门窗被砸损。事故发生后,为了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又要减少李如超家的损失,还要确保他家的房屋安全,王鸿焦头烂额,多次到白泥村反映情况。经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王鸿赔偿李如超家12000多元。

支付赔偿款后,家庭经济本来就困难的王鸿家,犹如雪上加霜。危房改造的后续工作,无法进行。不能因王鸿一家,拖红枫湖镇危房改造的"后腿",梁志伟慷慨解囊,拿出了11000多元,帮助王鸿家完成了室内地面平整和硬化、粉糊墙壁、贴瓷砖、安装门窗等后续工作,顺利通过了验收。2018年春节前夕,王鸿一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过新年。

梁志伟查看灵芝生长情况

决战脱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夺取全胜的。白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算多,但是,摘掉贫困"帽子"的难度不小。就像爬坡上坎一样,越到最后阶段,困难就越大。此时,梁志伟眼前一亮,计上心来。招商引资落户白泥村的贵州清镇白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带领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的"火车头"。

于是,梁志伟找到企业法定代表人何丽娟协商。何丽娟想,白泥村高院组残疾村民张克弟,在基地务工多年,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掌握了食用菌菌种制作、菌丝培育、大棚栽培和管理等技术,成了企业培养出来的一名"金牌员工"。何丽娟同意了,并与白泥村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服务,随行就市回收贫困户种植的食用菌,保底价是每斤3元。

2018年5月,贵阳市委党校资助白泥村10万元扶贫基金,梁志伟在白盛公司基地内,建成了14共个大棚。村里的14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家一个。

此举,既可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又能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如期脱贫。因此,在扶贫基地种植管理食用菌的贫困村民,村集体支付每人每月保底工资1000元。销售食用菌时,每家贫困户分别从销售收入中按照每斤3角钱的比例,提取利润,作为分红。其余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村"两委"会上,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一决定,得到了14家贫困户的认可。

梁志伟了解食用菌种植情况

2019年5月,培育出菌丝的第一批菌棒,被移植到14个大棚里。

64岁的村民陈永芬,一家5人。儿子身患白血病,多年的治疗,不仅没有挽回儿子的性命,而且还欠了一大笔债务。儿子离世后,儿媳带着小的一个孩子,走出家门,杳无音信。陈永芬和大孙子相依为命。白泥村实施"公司+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种植模式,陈永芬拥有了一个食用菌种植大棚。经过培训,掌握了种植和管理技术的陈永芬,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管着大棚里每一根菌棒。第一季香菇销售完,陈永芬算了一笔账。3000个菌棒共产鲜菇2250公斤,按保底收购价算,收入13500块钱,按30%提成,陈永芬得到的分红是4050块钱。加上每月1000块钱的保底工资,种植一季食用菌,收入7000多块钱。

白泥村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初见成效。14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笑逐颜开。

年底,白泥村"两委"决定,规划建设钓鱼、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25亩"党建扶贫园"。梁志伟出资11.5万元,在到清镇市民宗局协调资金20万元,沿着河岸,修建健身步道近百米及其他设施。建成投用的8亩鱼塘,村集体年纯收入达10余万元。

在白泥村,对于贫困户,梁志伟实行动态管理,还及时帮助"突发性"贫困户度过难关。2019年3月,白泥村一组村44岁的民彭清平在生产劳动中,不慎摔倒,造成左小腿骨折。为确保其家庭经济收入和儿子上大学的费用,梁志伟安排其妻钟红英到村里的"党建扶贫园"务工,包吃包住,月工资2300元。彭清平的腿伤治好后,梁志伟组织召开村"两委"会决定,将彭清平家纳入了兜底保障。

身为白泥村的"当家人",梁志伟就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总是关注和关爱每一家贫困户,补齐短板,共同致富,让他们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每一家都不会掉队。2020年年初,在入户排查"跑风漏雨"住房工作中,梁志伟了解到坝上组村民李进英家住房屋面渗水。遇到雨天,一家人的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梁志伟出资1100元,组织人员,给李进英家修好了90平方米的屋面,解除了后顾之忧。

红枫湖镇白泥村精准扶贫种植项目产出的食用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希望,收获幸福。梁志伟致力于脱贫攻坚,所有的付出,都很有价值,很有意义。2020年年底,白泥村传捷报,14家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陈学武、张克弟、李顺先等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6306元、17000元和25320元。

事实上,泥鳅没有黄鳝长。然而,在白泥村,梁志伟想尽一切办法,让贫困家庭这样的"泥鳅",与富裕人家这类"黄鳝",几乎长到了一样长。

"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了,白泥村没有拉清镇市的'后腿'。这么多年的努力和付出,都没有白费。"梁志伟说。

隆冬时节,细雨绵绵,寒风刺骨。走进清镇市红枫湖镇白泥村王鸿、陈永芬、李进英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却暖意融融,温馨无比。"梁支书是个大恩人。他让我们家收入稳定,不再贫困。"这是贫困家庭的心声。

对于梁志伟来说,摘除脱贫户的"帽子",不是终点,而是走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他清楚,防止返贫,实现乡村振兴,共建小康社会,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还很重。梁志伟没有丝毫松懈、骄傲和停下脚步歇一歇的想法,而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与村支"两委"干部一起,带领全村群众,继续努力,拼搏奋进。(文:耀家昌 杨洪金 王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