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从税务局长到扶贫队长 纳雍有支50后“蓝色扶贫队”

2020-12-17 33 12/17

在纳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常年战斗着一支50后“蓝色扶贫队”,其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也有51岁。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徐朝军、彭庆红、郭文、陈黎明这批50后转任非领导职务,主动申请到深度贫困的新街社区、赵家寨村、新山村、明山村担任驻村队长。从税务局长到驻村队长,50后队长们积极发挥余热,补短板强弱项,抓产业促致富,让税务蓝在脱贫攻坚一线熠熠生辉。

徐朝军(左二)帮助杨兴华解决用水问题。(何振华/摄)

输血,从最弱的短板补起

纳雍县是贵州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压力大。也是脱贫攻坚战场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驻村的第一天开始,50后队长们就从这些短板弱项抓起,普遍走访摸底。

“我的儿子在浙江台州打工,2个孙子和我一起生活,现在国家的政策很好,每月可以领400多块的低保和养老保险维持生活。”玉龙坝镇新街社区76岁的王正先老人向驻村队长彭庆红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但是,彭庆红多次走访发现,王正先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自己舍不得用、舍不得吃,把国家发给他的贫困补贴全部接济了子孙们。

“刘从友一家收入来源主要靠他出去打工,今年年初,他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生活彻底陷入了困境。”新山村驻村队长郭文和其他50后队长在微信群里聊起了自己走访遇到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徐朝军、彭庆红、郭文、陈黎明4名队长发现,像王正先、刘从友这样情况的贫困户还很多,纳雍有1个深度贫困村、2个一般贫困村、464个贫困户。只是零星的补窟窿不是办法,必须把各个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摸清楚,采取针对性、集中性的兜底帮扶措施,才能补好防止返贫的工作短板。

彭庆红(右二)了解76岁老人生活状况。(杨璐胶/摄)

50后队长们在梳理了各村的实际情况和短板问题后,一方面,马上动员县税务局干部职工捐款 39600元,为贫困户购买81 张床、274个衣柜、213个橱柜、169张餐桌,初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利用担任过县税务局领导的优势,及时与纳雍县人社局及所在乡镇党委沟通协调,争取8个养鸡、养牛和养羊项目,并组织外出务工能力和农村种养殖技术培训26次,解决了36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没有郭文队长,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现在一个月外出务工有4000元收入,我们一家人生活又有了盼头儿”目前在中建四局云南分公司昆明德馨实验学校项目务工的刘从友感激地说。

造血,从最实的举措抓起

纳雍县新街社区、赵家寨村、新山村、明山村离县城都较远,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没有支柱性产业,贫困群众就靠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些玉米维持生计。

“一桶油能吃一个月,一个桌子能用五年,但是一辈子还有很长,捐款、送食物、补短板,这种输血式扶贫断不了穷根。”张家湾镇明山村驻村队长陈黎明在自己的扶贫日记上写下了这段话。

50后队长们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光靠直接输血远远不够,必须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造血式扶贫,才能让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他们白天观摩纳雍县乐治、锅圈岩、百兴等乡镇好的产业项目,晚上参加新时代大讲堂学习,钻研出“产业+就业”的产业调整、增收致富计划。

“我就要种玉米,可以自己吃,可以喂猪,可以拿去卖,换成种魔芋,种不出来咋办?种出来卖给谁?”50后队长们的产业调整计划刚实施,就遭到了贫困户杨兴华的质疑。

“种玉米很辛苦,只能解决温饱,但你种成辣椒,种魔芋比种玉米强得多。”化作乡赵家寨村驻村队长徐朝军主动到杨兴华家做起了思想工作。

陈黎明(左一)到村民家中宣传产业发展计划(朱浩东/摄)

就这样,在50后队长们走村串户宣传鼓动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接受了他们的产业调整计划,各村削减了玉米种植面积,种植了玛瑙红樱桃310亩、秋荞130亩、马龄薯820亩、皂角70亩、辣椒700亩、南瓜3000亩,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纳雍县税务局结对帮扶的464户贫困户已达到脱贫标准,全部摘帽,正朝着乡村振兴的大路阔步前行。

“发展新的产业后,我们荷包头的钱越来越多了,生活越过越好了,现在的日子,以前可能想都不敢想”,尝到产业结构调整甜头的杨兴华高兴地说,目前他在枪杆岩村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既是产业调整政策的受益者,也成了脱贫攻坚政策的宣传员。

胡远强 李剑 陈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梦怡

编辑 周婷

编审 徐元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