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我的扶贫故事 | 王疆: 用七年青春赴脱贫攻坚之约

2020-12-14 39 12/14

我叫王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镇榨子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从“28岁”到“35岁”,我用七年的光阴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从“小王”到“老王”,我用七年的岁月一直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从“黑发”到“白发”,我用七年的青春赴了这场脱贫攻坚之约。

七年时间,硕果累累。榨子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古茶树变成村民的“摇钱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136元增加到现在的8056元,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22.78%降到现在的零,彻底撕掉了“贫困标签”,如期与全县、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时间回到2014年,时年28岁的我接到组织安排,派我到榨子村担任包村干部,在当时还没有驻村干部的前提下,可谓“一人包打天下”,但我没有丝毫犹豫便接下了这副重担。

刚到村时,我便犯了愁,泥土路、破房子、支部涣散、群众矛盾突出等,全是棘手问题。但我没有被这些困难吓跑,反而在心底暗暗地较上了劲,誓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不负组织所托。

首抓基层党建,彻底解决“组织涣散”问题。当时,村支两委班子不健全,班子结构“老龄化”,党员发展工作滞后等问题突出。我立即建议村支书召开支部大会,认真讨论研究支部党建工作。在我的协助下,村支部拟定了党员发展计划,陆续发展了一批年轻党员;制定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方案,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到支委会班子换届时,年轻优秀党员同志被选拔进入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支部活力。2019年至2020年,榨子村党支部先后荣获“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

抢抓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视觉贫困”问题。“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强先修房。”这通俗的语言道出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路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便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项目资金,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宣传“一事一议”项目政策,协调解决村民修路占地矛盾,通过不懈努力,2016年榨子村实现了自然村寨通水泥路的目标。其次解决危房问题,为落实好危房改造政策,通过拆除重建和维修加固等方式,全村共改造住房81户,改造资金达61.7万元,实现了全村住房户户有保障、家家住上安全房。最后“人居环境”问题也迫在眉睫,通过同步“三改”和房前屋后、室内外硬化等措施实施人居环境改造,“门前一滩水,出门一脚泥”的现象也得到了解决。

长抓产业发展,彻底解决“腰包瘪”的问题。从2014年起,我十分关注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16年我任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以来,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广泛调研走访,主动参与到全镇茶产业发展规划中,并将茶产业打造成榨子村的支柱产业。如今的榨子村是远近闻名的“古茶村”,古茶树也变成了村民“摇钱树”。

全村茶园从2011年的700亩发展到至今的3800余亩,其中投产茶园3500亩,共有古茶6884株;引进茶企4家,每年采摘茶青达30余万斤,成品茶达6万余斤,产值达300余万元,带动全村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善抓干群关系,彻底解决“满意度差”问题。初到榨子村时,干群矛盾突出,走访一圈下来,群众满意度还不足50%。为了搞好干群关系,每次走访时,我都将群众不满意的意见全部记在本子上,事后再进行归纳,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遇到相对比较突出的问题时,估计驻村干部解决不了的,我便主动承担,亲自上门帮其化解。农忙时,我便带领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干农活,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农闲时,我便登门走访,与群众交心谈心,共谋发展。

期间,为了让驻村工作队真正走入群众内心,我通过召开干部培训会,抓干部培训教育,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人生观,要求他们要把群众当成亲人,宣传好政策,做到群众的小事就是自己的大事,把群众交办的事办好办成,保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就这样通过干部走访,参与劳动,事情一件一件抓落实,群众满意度从当初不足50%迅速提升到99%以上。

七年光阴一晃而过,脱贫攻坚工作也即将接近尾声,但脱贫只是奔向美好生活的起点,作为“老王”的我,仍将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