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这个毗邻虹桥枢纽的国际社区,让外籍居民在上海更有归属感

2020-12-10 36 12/10

“华漕的地理位置优越,离市区近,而且毗邻虹桥商务区、虹桥枢纽和国家会展中心,集聚了很多国际学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社区管理到位,外籍居民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去年8月,来自法国的吉娜(Bahar Jena
Vossoughi)随丈夫来到上海,并选择在闵行区华漕镇安家,“外籍居民来上海,华漕是推荐榜上的第一。”而现在,她不仅把这里当成了法国以外的第二个家,也会向更多的外国人推荐华漕。打造国际版“邻里中心”吉娜一家所在的华漕国际社区,北至朱建路,东至纪翟路,南至天山西路支路,西至金光路,面积6.5平方公里。经过20余年发展,依托国际双语学校,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产业,华漕国际社区目前共有11个涉外小区,居住了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户家庭、4389名外籍人士。图片说明:华漕镇Logo为了更好地服务和管理国际人士,华漕镇党委在国际社区内选址建设了200多平方米的华漕国际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国际人士服务窗口、“亮就亮吧”书屋、英国全科医生诊疗点、洋居民议事厅等多个功能区域,为国际人士提供健康医疗、文体教育、生活服务、公益志愿等4大类191项服务。其中,出入境办理、涉外事务受理、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至今累积办理涉外业务800余人次、接待咨询1000余人次。图片说明:华漕国际社区服务中心“我们通过建立‘华漕国际社区管理委员会+金丰国际社区发展促进会+若干个联盟’的‘1+1+X’工作机制,并整合了12个职能部门参与,把更多服务和职能延伸到国际人士中间,真正实现华漕国际社区多元参与、共建共治、成果共享的治理氛围。”华漕镇副镇长陈健透露,根据闵行区建设100个“邻里中心”的部署,华漕镇党委将依托国际社区服务中心,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项目落地,打通国际社区服务治理“最后一公里”,打造国际版“邻里中心”。中外居民结成“忘年交”
居住在华漕的外籍人士大多以家庭户为主,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社区的多元文化沟通呢?由华漕镇党委宣传委员担任主编、金丰国际社区发展促进会定期出版的《华漕生活H•LIFE》双语杂志,成为一个有效载体。通过刊物向外籍人士展现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华漕,目前发行量突破2.5万册。同时,促进会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和公益活动,比如花好月圆中秋夜、“国际家庭日”嘉年华、华漕绿色骑行日、金丰国际市集等,受到许多老外家庭的欢迎,总参与人次达上万人。图片说明:“国际家庭日”嘉年华这对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吉娜一家来说,也是很好的机会。有趣的是,他们最终发现,“语言上的差异对大家根本不是问题,尽管一开始互相不熟悉,但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彼此竟然可以找到共鸣。”吉娜说,在一次中秋联谊会上,她丈夫就和邻座的一位来自敬老院的退休大学老师找到了共同话题,两人还互加好友,成了“忘年交”。图片说明:中秋联谊会“之前,中外居民其实是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这也是我们促进会成立的一个初衷,希望能够打破各自的壁垒,让中外居民真正地融合在一起。”金丰国际社区发展促进会执行秘书长孟璐如此说道。“洋居民”为社区自治发声
据孟璐介绍,促进会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强外籍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社区融合;另一方面,也通过开展外籍居民议事会、问卷调研、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外籍居民的需求,让其参与到国际社区的建设中,为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图片说明:《华漕生活H•LIFE》双语杂志吉娜现在是金丰国际社区发展促进会的兼职员工。去年以来,上海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围绕这一话题,促进会不定期组织外籍居民,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研讨和座谈。就在今年10月,在华漕外籍居民议事厅,吉娜和另外几位外籍居民代表、国际学校代表,与社区办主任和垃圾分类办公室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座谈,讨论社区外籍居民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图片说明:参与垃圾分类座谈会巴基斯坦籍居民阿米尔(Amir
Khan)感言,政府工作人员经常来促进会和外籍居民探讨各类议题。这正是成立“华漕外籍居民议事会”的价值所在:为社区里的外籍居民搭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讨论平台,建立华漕国际居民与政府的直接沟通机制。阿米尔认为,“将外籍居民议事会设在华漕,说明这里被视作聆听民意的一个基地。上海对这里的重视,是对华漕的认可,也是对金丰促进会的认可。”(本文部分图片由华漕镇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