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伊朗最痛恨的西方国家,不是美国,而是这个昔日的海洋帝国

2020-11-18 46 11/18

大家好,我们的思淼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伊朗自从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之后,就与美国彻底决裂,遭受数十年的制裁,从来没有低头。除了与美国关系紧张,伊朗和英国同样处处针锋相对,两国之间的摩擦屡见不鲜。

伊朗民众烧毁英国国旗

去年7月,伊朗为报复英国扣押其油轮,以牙还牙,扣留了一艘英国油轮。再往前推,2011年11月,伊朗国内示威者冲击了英国大使馆;2007年发生的“英伊人质危机”中,伊朗扣留了十几名涉嫌越界的英国海军士兵。英国起初很强硬,随后因舆论压力而态度软化,承诺“下不为例”,事情才得以解决。

多年来的“伊核”问题中,英国只是帮美国呐喊助威,为什么屡屡被伊朗出手报复呢?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说起来,伊朗对英国的仇恨由来已久,两国的积怨从200年前就开始了。

伊朗卡扎尔王朝(1779年—1921年)

17世纪到19世纪,伊朗先后建立的几个王朝疆域辽阔,中亚大片地区、如今的高加索都是伊朗的势力范围。但沙俄在19世纪强势扩张,伊朗的疆土急剧萎缩,不得不求助于英国。

1801年,英国为保护其印度殖民地的利益,与伊朗签署条约,只要伊朗不允许其他国家越境攻击印度,英国愿意为伊朗提供必要的军事保护和资金援助。然而,1804年爆发的第一次俄伊战争中,伊朗军队一败涂地,英国却见死不救,还暗地里和俄国交易,谋取利益。

1826年,第二次俄伊战争爆发,英国继续隔岸观火,再次抛弃了盟友。伊朗被迫割让领土,屈服于沙俄。沙俄转而怂恿伊朗向东抢占今天的阿富汗地区,以“弥补”领土损失。伊朗出兵后,英国却坐不住了,以印度殖民地的安全为由,用战争威胁伊朗退兵。背后的沙俄认怂了,不再支持伊朗军队,伊朗不得不撤军。

19世纪俄、英在中东的势力范围

到1857年,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沙俄之后,捎带着入侵伊朗,迫使伊朗承认阿富汗独立,从此英国和沙俄一样,都在伊朗享有了特权。接下来英国诱骗伊朗卡扎尔王室,用条件苛刻的贷款控制了伊朗诸多要害部门,伊朗差不多沦为英、俄的殖民地,两强国旁若无人地在伊朗划分势力范围。

愤怒的伊朗知识分子阶层和立宪派开始寻求德国的支持,国内派系林立。

伊朗立宪派发动革命、试图赶走国外势力的1909年,英、俄两国却联合起来军事干涉,打算赖着不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15年,英国和沙俄擅自签署了“君士坦丁堡协定”,意图在战后将伊朗割裂成两块。

卡扎尔国王形象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1917年11月,英俄联军正在伊朗境内与土耳其作战,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俄宣布退出一战,变成了英国的敌人。随后英国军队开始抢夺伊朗北部原属沙俄的地区,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南高加索。

伊朗国内反英情绪高涨,要求英国撤军,并废止不平等协定。迫于国际舆论压力,英国答应了部分条件,却拒绝撤军。

1918年10月,土耳其军队退出伊朗,英国失去了继续在伊朗驻军的借口。但英国耍了个花招,串通伊朗亲英首相签署了“德黑兰协定”,向伊朗派遣军事、财政顾问团,并获准为伊朗修建铁路。这样一来,英国独享了在伊朗的利益。

伊朗巴列维国王的王后

英国以宗主国自居,蛮横阻止伊朗参加1919年的“巴黎和会”,伊朗国内的反英情绪达到高潮,连原本容忍英国的伊朗国王都看不下去了,亲英的内阁被推翻。新成立的中立派内阁宣布废除所有英伊协定。

英国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动用伊朗最精锐的哥萨克师近卫团推翻新内阁和国王艾哈迈德·沙。因为掌控哥萨克师近卫团的上校礼萨·汗与英国关系密切,而且这支部队里有大量英国军事顾问。

英国主使的政变在1921年2月囚禁了伊朗国王,又扶持了一个亲英首相上台,礼萨·汗被任命为伊朗武装力量“大元帅”。不过,这一次英国人看走了眼。

礼萨·汗和英国女王

礼萨·汗是个坚决的民族主义者,只是假意讨好英国,一直想寻机夺权。几个月后,礼萨·汗老实不客气地赶走了亲英首相,取而代之,并兼任伊朗武装部队总司令、陆军大臣等职,一跃成为伊朗的实际元首。他一上台就强行废除了英伊军事协定,赶走了英国驻军。

但英国却不能马上与礼萨·汗翻脸,因为当时的苏俄正在伊朗北部策动一个“吉朗共和国”独立,涉及英国利益。英国不得不与伊朗合作,迫使苏俄退却。

1925年,礼萨·汗废黜了伊朗卡扎尔王朝的末代国王,自己坐上了国王宝座。这就是伊朗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礼萨·汗对英国和苏俄的态度不偏不倚,并试图引入另一个大国的力量制衡英、苏在伊朗的影响力。英国大为不满,开始策动伊朗南部的胡齐斯坦独立,并扶持叛乱武装。

伊朗国王巴列维

礼萨·汗强硬镇压了叛乱,随即夺回了英国把持的海关,废除其在伊朗享有的商业特权和领事裁判权。虽然英国未能如愿,但其培养的胡齐斯坦等分裂势力扰乱伊朗将近百年。

为抗衡英、苏两国,礼萨·汗选择了一战后强势复苏的德国,从德国获取技术和资金等援助。但德国的纳粹化逐渐引起了美、苏等国的警惕,伊朗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敌视。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保持中立。但其国内的德国顾问和侨民为数不少。两年后苏德战争打响,英国怂恿苏联出兵打击伊朗。苏联未置可否,和英国一致要求伊朗立即驱逐德国人。礼萨·汗起初以“中立”为理由拒绝,但形势严峻,最终还是把德国人遣送出境。

70年代伊朗大学生

可是已经晚了。1941年8月,苏联和英国的军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开进伊朗,仅用3天时间就击溃了伊朗武装力量。在英国的逼迫下,礼萨·汗宣布退位,由太子巴列维继承王位。下台的礼萨·汗被英国放逐两次,几年后病死在南非。

这件事可以说是伊朗和英国关系的“死结”。尽管礼萨·汗独裁伊朗多年,但伊朗遭受侵略、国王被放逐而死,国内民众对英国的厌恶已经变为痛恨。

前伊朗领袖霍梅尼

二战期间,不但英国和苏联的军队重新回到了伊朗,美国为制约英、苏,也派出军队驻扎伊朗。其中英国对巴列维王室的影响力最大,多年间,英国利用货币政策和粮食问题在伊朗巧取豪夺,赚得盆盈钵满。

不甘受摆布的巴列维国王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排斥英国,美国提出确保伊朗的主权和独立性,开始扶持巴列维王朝。

伊朗女性

二战结束后,英国走向衰落,在伊朗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但英国故伎重施,扶持伊朗境内的库尔德、胡齐斯坦等分裂势力,维护自己在伊朗的利益。伊朗只好更贴近美国,疏远英国。1946年,伊朗和苏联的“阿塞拜疆危机”结束后,英、美、苏三国驻军互相督促,撤出了伊朗。

1951年,伊朗宣布实施石油国有化,英国却拒绝交还英波石油公司的经营权,两国的官司打到了国际法院。迫于舆论压力,英国最终于1952年败诉,伊朗收回了石油公司。

此后伊朗和英国可谓井水不犯河水。但1979年伊朗与美国断交后,成为多数西方国家共同的敌人。后来的国际问题上,英国对伊朗指手画脚,仍以昔日的帝国自居,激起伊朗的“新仇旧恨”,以致两国屡生事端。

参考资料:《中东风云》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