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迈克尔·莱维特:作为年长者,要将火炬转交给年轻人,一起重建我们的世界

2020-12-4 38 12/4

摘要:全球化发展,推进共赢合作汇成主流。交流,从未如此渴切。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办到第三届,今年有些特殊。

“我们来中国开会,都经历了14天的隔离。”开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笑道。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没能到现场的专家们,通过全息虚拟影像技术,连线会场给出精彩报告,宛如科幻小说成真。

隔离、虚拟影像、口罩、洗手液、消毒纸巾……这是疫情对全球交流留下的印记,但又何尝不是这场顶尖科技盛会面对压力,给出的回答——

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在当前形势下,国际科技合作期待更加开放包容,让科技创新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人类更需要摈弃分歧共同面对

“全人类今年压力重重,被新冠疫情困扰,但全球学界正在致力于开发有效应对新冠病毒的药物。”2015年阿尔伯尼医学奖得主、美国三院(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谢晓亮,在论坛“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题会议上,为大家带来了好消息:他与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将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运用到在康复患者血液中寻找中和抗体,将寻找时间从年缩短到月,效率大幅提升。未来,中和抗体将有望成为新冠病毒的治疗特效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科学家协力寻求抗疫之道,在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跨国合作,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抗击新冠和非典疫情的领军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认为,战胜疫情需要全球协作,而且是比现在强度更高的合作。在未来可能暴发的疫病面前,人类更需要摈弃分歧,共同面对。“这不是漂亮话,而是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得不牢固树立的信条。”

让科创更好造福人类成为共识

携手,没有止步于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领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成为共识。全球化发展,推进共赢合作汇成主流。交流,从未如此渴切。

今年参会的科学家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布在四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1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200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将在三天的会期云上相聚,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全球顶尖科学家联动。论坛期间将有130余场科学家独立演讲、70余场主题峰会,大部分活动将通过网络向公众直播。

“大家好,早上好!”大会现场,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系与化学系教授雷德蒙·斯蒂文斯发表主题演讲,刚上台,就先用中文向观众打招呼。

作为2019年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斯蒂文斯认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面对的挑战在于推动全球之力,来集成和关联各种医学数据,让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开启转化医学的新时代。同时,降低治疗成本,推广成本低廉的治疗方法,让个性化医疗、细胞和基因疗法以及生物药品能服务于全人类。演讲最后,是他那一句挺标准的“谢谢你!”

“我们熟悉的方式将不再正确。”2017年图灵奖得主、谷歌母公司——美国阿尔法特公司的董事长、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约翰·轩尼诗坦言,“每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就翻倍”的摩尔定律已经进入终结阶段。

在事关人类福祉的科研领域,如何加速拓展边界、点亮未知?新题不断出现,携手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鼓励热爱基础科学青年科学家

携手,不仅跨越空间,也传承世代。顶尖科学家们对于青年人的关注,令人动容。

“作为年长者,要将火炬转交给年轻人,年轻人在人工智能和其他突破性技术的帮助下,可以重建我们的世界。”迈克尔·莱维特说。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赞同莱维特的观点,他说:“科学注定要取得进步,任何时代下,敢于挑战创新并传承前人智慧财富的都是青年人。”因此,政府和科学界需要慷慨并耐心地鼓励真诚热爱基础科学的青年科学家和学生们。

此次盛会,培育科研新生力量的各国大学,亦未缺席。“校长论坛”闭门会议才刚刚结束,中国的大学校长们跨时区连线,与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领导人云端磋商,就“科技发展与大学使命”主题达成共识。

大学校长们表示,攻关新冠肺炎牵涉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管理学等学科,以及医工交叉的检测技术等等,而高等学府跨学科综合能力强,有能力也有责任通过多学科交叉,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应对复杂科学问题。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说,“应当超越现实困境,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彭德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