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公主帝姬格格皇女皇帝的女儿的这些称呼有什么不同

2020-10-27 48 10/27

做为皇帝的女儿,其实除了公主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称谓,比如公主、帝姬、格格、皇女等,那这些称谓有什么含义与差别呢?

1.王姬

西周的时候没有公主称谓,当时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都尊称为某某王,因此王的女儿自然就是王姬了。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嫁女儿,贵为天子,不便亲自主持女儿的婚礼,主持婚礼的任务就落到了同姓诸侯身上。“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公侯伯子男,最尊贵的自然是公,那某公来主持婚礼,理所应当就称王姬为公主了。

至于为什么请公不请王来主持,因为一开始周天子是王,而其他的诸侯不敢擅自称王。到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诸侯都称王了,但公主的称号也已定型。

公主在史书中的简称就是“主”,就像皇后的简称是“后”,公主出嫁是下嫁,所以被称为“降”。而驸马娶公主则被称为“尚”,这直接体现了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等级森严。但那时,“驸马”这个称呼还没有出现。魏晋之后,驸马才作为公主配偶的正式称谓而确定。

战国时,诸侯王的女儿们也可以被称为公主,其实放在后世,这些女子最多被称为郡主。

2.皇女

秦汉时期,“皇帝”这一专有名词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公主这个大众认知里皇帝女儿的称谓,居然比“皇帝”这个称谓的出场时间要早很多。而此时就不得不提“皇女”了,不是所有的皇女都会被封为公主,因为皇女更像是一种身份,而公主是一种封号。

一般皇女在成年或出嫁前就能得到封号和相应的食邑,但也有例外,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对她留下的孩子们都特别宠爱,才几岁的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就早早的获得了封号和食邑。而庶出的孩子并不被李世民所重视,直到出嫁才给了封号,食邑也是少得可怜。即使是后来晋升为长公主之后,没有依例增长食邑的事情也是存在的。

3.公主

公主的封号一般有四类。

第一类以国命名,比如陈国公主、申国公主、郑国公主等等,以国为公主封号最普遍的朝代是宋朝,而元朝以国命名的公主也非常多,但因为元朝存续时间太短,所以存在感不太强。

第二类也是最普遍的一类,就是以郡县为封号,这类公主也会被称为郡公主或者县公主,但与郡主,县主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汉代开始,这种命名方式就变成了主流,如馆陶公主、平阳公主、阴安公主、清河公主、临汾公主等。一般公主封在哪个郡或者县,这个地方的部分税收就归这位公主所有了,起码汉代是这样。

第三类以山命名,用这个命名的只有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小女儿衡山公主了,其实这个严格来说应该归到第二类,因为这个封号的全称是衡山郡公主。但之所以单独罗列出来,主要是这个封号看似平平无奇,其实里面暗藏玄机,充分体现了李世民对小女儿的宠爱。

第四类以寓意命名,例如:太平公主、升平公主、安乐公主等,这类封号原本可以又美好又有气势,但是到了明代就出现了云梦公主、怀淑公主、丝柔公主等,这些封号不能说不好,甚至很好听,但总觉得少了点气势。而到了清代,公主和亲王一样,封号基本全是寓意类的了,比如恪静公主、温宪公主、纯悫公主、敦恪公主等,更像是谥号。所以,以寓意为封号的趋势是越来越往恭顺柔美的方向发展了。

不是所有的皇女都是公主,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公主都是皇女。比如和亲公主一般就是宗室女或宗室出女。

4.帝姬

北宋政和三年,宋徽宗赵佶采纳蔡京建议,仿周朝“王姬”称号,将公主改为帝姬,郡主改为宗姬,县主改为族姬,封号则赐美名二字。所以她们的封号都是第四类,美好寓意,德、淑、福、柔是最常用的。

因为帝姬与帝饥同音,又发生了靖康之难,这些帝姬的遭遇让人很是同情,也很愤慨、无力。

南宋,高宗赵构又把帝姬恢复成公主,虽然很多人觉得帝姬不吉利,但其实这主要是昏君和奸相的错,怎么能怪到名号上呢?

5.格格

很多人受电视剧习惯称呼的影响,以为清朝没有公主,都是叫格格的。其实格格是清朝皇室贵族家庭里女儿的称呼,理论上皇女、宗室女都可以这么叫,或者是亲王低阶妾室的称呼。

在清朝,对子女的嫡庶之分很是严格,嫡出皇女封固伦公主,庶出封为和硕公主;亲王嫡女封郡主,庶女封郡君;郡王嫡女封县主,庶女封县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