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2021-3-31 47 3/31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我们有钱,亏得起;我们有1万多名工程师;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

熟悉的雷军话术,熟悉的小米方式,诚恳中透露着不少皎洁的灵光。

2021小米春季发布会历经2天终于结束,雷军在最后30分钟时间的压轴信息是"小米要造车",耐心听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之中的核心信息只有一个,雷军:信我,我要造车了。

当然,这并不算浮夸,因为这也是小米品牌一路走来的DNA,立一个Flag,把行业标准提升的再高一些,极致性价比,给消费者惊喜,相信雷军和小米。

这种循环,小米造车也适用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逻辑适用,但小米要面对的问题过于多样,并且从雷军的30分钟发言里,除了"信我"之外,只有一个与车相关的信息,小米强大的AIot生态。

如何造车?没有答案。

1. 可以像百度一样,和成熟车企展开合作,自己作为其中一个类别的研发实验室;

2. 可以像苹果一样,完成全套核心设计,然后寻找能帮它造出车的企业造车;

3. 可以像小鹏、理想、特斯拉一样,收购工厂或者独立建厂,把5年前的第一轮造车新势力经历的,重新经历一遍,储备和寻求资金,建厂及调试问题,拓展销售售后渠道,包罗万象;

4. 还可以像华为or中兴一样,用手里的牌创出一套汽车核心供应商的模式,可以to B,可以to C;

然而,30分钟的讲话里,这四种可能性全都囊括,雷军依然是圆滑的雷布斯。

细分来看,第一点的合资、第四点的供应商,以小米目前拥有的5G通讯能力、整合能力、系统优化能力、数据服务能力、架构/运算能力、出货能力,很快就能跑上相应的正轨。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只是,这匹配起"投资100亿美元,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这种目标来看,错位感满满。当然,这也并非不是机会,100亿美元的认真投入,整个小米Aiot生态与汽车的完全打通,这是所有车企都想拥有的能力,甚至于与自动驾驶技术齐平。

第二点的代工、第三点的自建工厂,这是3月30日晚间,我和多位IT届、汽车主机厂、科技公司的朋友聊完之后猜测的最可能方向,同时,今天的舆论界结论,也多是判断于此。

代工有可为,自建工厂亦有可为,执行的顺序不同,难度不同。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如今便是代工+自建工厂的混合方式发展。

这种发展路径的背后,潜台词是,小米要直接生产整车登陆市场。

制造整车入局的冲突与合理性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当固有利益发生重新分配时,即会发生矛盾与冲突。这一点,是汽车产业诞生至今100多年来,众多供应商没有去选择整车制造的核心理由。从此前与车企深度捆绑的合作or供给关系,直接转变为对手关系,这种限制至今没人突破。

以技术供给、解决方案形式进入汽车行业这个民用工业最大体量的市场,这是如今华为、中兴,它们所选择的温和路线。

对于雷军和小米来说呢?答案是圆润。

因为目前都无迹可寻,所以猜测当然是,什么都可以。可以技术解决方案身份入场、可以整车制造入场、可以配套服务入场,当然,还可以这三者一起入场。

这之中,值得好好聊聊的是,整车入场,会不会遭到大众、丰田、本田、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些头部企业的一致狙击。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我的讨论组里,答案很一致,是大概率不会。因为小米的盈利逻辑并不是传统的制造、销售、售后、零配件为主,而是销售及其他周边服务为主。这意味着,其与现有汽车行业绝大多数企业的碰撞较小,对于现有主机厂的业务冲击相对较小。目前,小米的利润率在5.7%左右,核心业务收入来自于互联网广告、增值服务。

当然,最终解决办法依然是时间,时间过后达成新的市场平衡。于是,价格战预计还是会发生,如果小米的方式得到消费者认可,主机厂会选择推出同类服务,如果主机厂模式依然热门,那服务盈利的转变会没那么激烈,递进的程度更平缓一些。

上述,都还只是猜测,因为产品没有登场之前,一切都是虚无的。假设小米造出了9.9万元的汽车,它还需要去寻找交付、销售、售后的相应解决办法,它还需要去寻找汽车消费者愿意为哪些服务花钱(比如导航、比如云端、比如小米的特有权益)。

显然,这些对于它来说并不算什么问题,一是因为汽车市场的发展已经成型,销售售后的解决模式很多,二是因为,小米的账上爬着1000亿元人民币,小米准备用100亿美元进军汽车,这个数字,玩法很多。

100亿美元的玩法多,但金额不够多

好的,我们来聊聊标题里的故事。小米造车目前的唯一核心难点是什么,以及其解决办法。

先要搞清楚一件事,标题里所说的"挖人",是真正的核心主攻人员及团队带领者,而非打辅助的可替代基础人员。

100亿美元这个看似巨大的数字,雷军怎么花出去,才是整个小米造车的核心逻辑。

花钱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下雷军手里握着的牌: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1. 强大的生态,独一无二的覆盖能力,截止目前,小米是唯一的一家打通日用智能家居的企业,并且除此之外,它还对其他轻工业产品、轻电子产品有覆盖。目前的统计是,连接到小米AIoT平台的IoT设备数量2.89亿台,具有连接小米AIoT平台的五台或更多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用户数量已达到560万,小爱每月有7840万活跃用户,属世界上最活跃语音助手之一;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2. 软件工程师团队,小米是圈子里出了名的重软件企业,雷军发布会上提及了一句"我们有1万名软件工程师",这个数字听起来十分惊人,不过我要告诉你,并不多。几天前BMW iDrive 8的发布,齐普策同样提及了一句,我们有全球1万名软件工程师。当然,你知道了,小米的软件团队1万人,还有手里各自的相关业务,而BMW是汽车厂。

当然,如果从发展的速率来看,小米是绝对的行业翘楚。

3. 配套能力、整合能力,"智能生态中,车和手机是一件事"雷军发布会的这句话,也是小米的基因强点,从芯片、半导体、屏幕、处理器、操作系统等,都有整合能力,于是,拥有强装车能力。

4. 智能座舱方面一定的技术储备,截至3月29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有有效专利6758项,其中专利名称、专利摘要包含"发动机、导航、车、驾驶、雷达、行驶"的专利有211项。(另一说,目前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数达834件,涉及车辆定速巡航、车辆操控、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

再来看看雷军缺什么: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1. 工厂、工业用地、代工厂、制造伙伴、自动机器人、流水线、缺陷检测线、自动化工厂、云计算、成熟的技术工人等,随你如何称呼,具体的汽车制造业务,雷军是缺失的。当然,这个很好解决,自建工厂的成本,何小鹏试过了,200亿元人民币。小米可以寻求代工合作,蔚来、小鹏都试过了,结果还不错,比如网传的小米与长城汽车,就是个好选择。

2. 汽车相关人才:

这是个极大的话题,因为目前来看,雷军除了拥有软件工程师团队之外,其余的都是短板,即便是它目前全球第三智能手机品牌的地位,也一样无法掩盖其硬件能力不足的事实。在小米体系之中,硬件从非重心,雷军的一句:"硬件利润永远不超过5%"为企业发展定了双刃剑的调子。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雷军的小米造车缺乏的核心领军人才目前包括:制造业人才,这直接决定宝马未来的降本增效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生产品质能力。如果100亿美元之中给予这一方面大的投入,其实就确定了一件事,小米未来的造车思路和手机相仿,"造人人买的起智能汽车",可以打通5G、可以拥有智能生态、可以讲述诸多的梦想故事,之后,慢慢向上爬升、爬升,如同大众所做的那样。

雷军小米造车的唯一难题,是从大众or特斯拉挖人

缺乏的还有,智能汽车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自动驾驶。目前,小米相关的软件技术储备,并无这方面涉猎。当然,小米同样有多重解决方法,比如和Mobile Eye合作,比如和英伟达合作,然后进行算法的研究与推进。而这时,小米需要的是技术领军人物,这种人,需要挖。

每一个不同的人才储备机制,将直接印证小米造车的未来发展方向,不论它是整车入场、供应商入场、解决方案入场亦或是服务入场。

写在最后:

对于小米造车,我是期待的,因为雷军的履约能力、开创能力。

它会如何造车,目前更多是立项阶段,需要准确的寻找下一步落脚点。选择大众模式,是一种思路,选择特斯拉模式是另一种思路,小米还可以研究一下自己独创一种领跑的思路。

一切的答案,后续随着时间才能慢慢揭开。

但底层你我要看到的是,中国的数字化技术全球领先,赋予了企业们领创能力,小米入场,喜事一件。之后,特斯拉、大众、丰田们承压,汽车市场竞争与淘汰,进入新的轮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