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对比热情的话,蔡康永:我更鼓励你做一个“冷淡”的人

2021-3-6 31 3/6

蔡康永,他在观众心目当中,一直都是高情商、温暖的代表,但其实私底下他是一个比较冷淡的人。

小S是这样形容他的:“舞台下的他,好像有一层透明地膜罩着,非常有距离感。

他从不参加别人的婚礼,不送生日祝福、节日祝福,从来不过生日,春节、圣诞节,遇到不想回答或不想相处的人就赶紧找空隙溜走......”

或许大家觉得这样的人是冷漠的,但其实冷漠和冷淡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蔡康永曾在一个采访上说:“我鼓励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好立场,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给绑住,就更吃力。”

别对一个人太好。要知道,对别人太好是委屈了自己,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都说,对人七分好,留下三分好给自己。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在别人心中的位置。

与人交往,要“择良木而栖”。当你讨好人,其实是贬低自己,如果你不懂得冷淡对人,那么一辈子都有人在你头上作威作福,永远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冷眼看世界,是做一个旁观者。多少事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你深陷其中,总是团团转,找不到方向。

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比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做一个情商高、圆滑的人,受别人欢迎,为他人担心,笑着让每个人都满意。

可当我们成为了这样的人之后,却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原来,冷淡并不是冷漠,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对周遭的一切无动于衷。

而是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像个中央空调般四面送暖,只能把温暖留给最重要的时刻、最重要的人。

正是对无关之人的冷淡,才成全了对亲近之人的温暖。

在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中,我们都有被温暖绑住的时候。自己烦心事一箩筐,朋友打来电话诉苦,还是耐着性子扮演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并适时给予安慰;忙碌了一周之后,周末只想瘫在家里休息,朋友约吃饭逛街,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出门赴约;

心里压抑着许多情绪,但还是对遇到的每个人笑脸相迎,热情地参与大家的聊天、聚会。

有句话说得好,一旦惯着对方,想改也难了。因为一向热情的“好人”,一旦以后做事不依着对方,便成了过错。

正如人们常说的,你做对了1000次,假设有1次做的不好,那么其他999次的功劳也会被埋没或否定,甚至被说成你人品不行。

同样的,假若你第一次对人热情了,以后一旦稍微冷淡一点或拒绝,最后得罪人的后果要比刚开始就不帮助、不热情还要严重。

这就是人们脑海中潜在的“得寸进尺”思维。

其实凡事有因才有果,与其出了事去怪到别人头上,说一句“我都是听了你才错的”,倒不如怪怪自己,为什么当初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直到做错了才反过头来埋怨社会。

一个真正情商高的人,会时刻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照着自己所想的去施行,人际相处里面的所有事,都得自己去亲自负责。

不要一开始结交朋友就怀着利用心,甚至怀着托付心,没有人会愿意为你负责。先做好自己的事,做一个独立、没有利益心的人,这都决定了你在别人心里的印象和定位。

作家席慕容曾说:在一回首间才突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这句话说的就是那些身在职场,处事总是委曲求全,极力想做到让身边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人。

为别人的情绪而活,用这样的形式博得那似有似无的人脉,其实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屑于做这样的交易。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等待着一个结局,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从读故事书,再到看动漫,追电视剧,都是如此。有时候,我们这些观众往往要比其戏中之人更为沉迷其中,乃至一悲一喜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奈何我们往往都猜中了开头,却猜不着结局。

然而在不同人的心里,都有着千百种结局。有人偏爱喜剧的圆满和乐;也有人偏爱悲剧的残缺破碎。正如人生,有人偏爱简单平淡的生活,有人则喜欢跌宕起伏的人生。其实,浓也好,淡也罢,个中自有滋味,我们无需评判哪一种生活好,哪一种生活质量差,选择适合自己,那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似乎觉得这不近人情,也让人无法理解。可如果是身边的人有困难,有麻烦,你找他,他依旧会给予帮助。

所以,冷漠与冷淡并不相等,只是我们不应该被更多的温暖所绑住。

一天只有24小时,人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做许多事情,也不能像中央空调一样去四处送温暖。

所以,不妨跟蔡康永一样做个冷淡的自己,把温暖留给更有需要的人。

作家蒋方舟曾说过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便是心里总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认可,会忍不住让自己妥协以换来别人的满意。不敢生气,不敢和人起冲突,更多的是满足他人的期待。

最常见的样子,就是中国式人际交往。

明明不想去的场合碍于情面要去,不想答应的事情却仍然不得不答应,不喜欢交际应酬便会被认为不识时务不够合群,因此一次次强撑下来,自己又心累。

心理学上有一种“马太效应”,讲的是社会关系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好的会更好,坏的会更坏,多的会更多,少的会更少。

恋爱中也是一样。在一段关系里,如果一方付出过多,一方付出过少,那么这样的模式只会愈演愈烈,直到天平失衡。

这两年,“小龙女”李若彤又开始出现在观众面前,54 岁的她,看起来更加自信从容。

然而在此之前,李若彤却经历过长达九年的息影时光。

“意义与爱情都是被高估的“

我们都被意义这两个字给绑住了。

我们非常在乎事情有没有意义。其实很多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能够讲通这件事情的话,我会更信仰它。

意义与爱情都是被高估的。 我觉得流行文化过度地吹捧爱情的重要性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