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资本说|什么类型的遥感企业更受资本青睐?

2020-11-1 39 11/1


原标题:资本说|什么类型的遥感企业更受资本青睐

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行业全面商业化进程。现阶段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相对可控,数据采集精度不断提升,大数据处理效率大幅进步,均催化了商用需求的释放。我国政府在该领域给予了充足的政策与规划支持,地方性一张图项目陆续启动,带动我国卫星遥感商业模式走向成熟,未来发展空间可期。

卫星遥感产业概况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数据,全球卫星遥感产业规模在2018年达到21亿美元,由于受到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和美国国家侦察局NRO两机构交割商业遥感业务等因素影响,产业规模较2017年同比增速有明显下滑。但2010年至2018年,全球卫星遥感产业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23.3%,显著高于全球卫星服务产业18.3%的复合增长率。随着各国政府和遥感卫星公司对于遥感数据商业价值的深入挖掘,卫星遥感产业未来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卫星遥感产业发展的起初动力是出于军事侦察的需要,在此之后,卫星遥感数据的公益性用途逐渐被挖掘,从而推动了卫星遥感产业的发展。
遥感卫星作为实现卫星遥感工作的核心途径,其数量直接反映遥感产业活跃程度。据忧思科学家联盟UCS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共有在轨活跃卫星1958颗,其中遥感卫星696颗,占35.57%的份额。2012年-2018年,全球新发射遥感卫星数量在经历2014-2015年新发破百规模后,于2017年重新达到169颗,随着新发遥感卫星正式使用以及遥感卫星星座组建完成,新发遥感卫星的产能未来会得到更好释放。
美国政府作为美国航天产业最大的购买方,受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美国国防部DoD预算削减等因素影响,全球航天产业以及细分领域内产值持续走低。然而,随着新经济体航天产业逐渐壮大,航天版图的不断扩张,全球发射次数回暖,特别是中国在2018年以39次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全球遥感卫星产业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来源:SaellieIduyAociaio

我国遥感产业现状
太空领域一直是国际间竞争的战略高地,而我国在自主可控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领域上长期存在空白,这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对于空地信息的巨大需求以及和平年代下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因此面临的隐患。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在2005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确定为16项重大专项之一。规划纲要中明确了重大专项的目的、内涵和战略意义。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后续于2006年2月发布了实施的若干配套政策,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其中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专项的规模化融资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等多项政策服务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科技专项。

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为民间资本进入航天领域打开了大门。2015年,第一届中国商业高峰论坛在武汉举办,因此,2015年被称为商业航天元年。而商业遥感卫星领域,自2001年,便有相关的卫星公司出现,但并没有形成产业体系,客户基本上也是政府军队层面。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14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其中,遥感相关的公司有40余家。2019年民用卫星遥感数据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明确了光学遥感不优于0.5米的公开标准,为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年,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一张图。该项目是以遥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综合性智慧服务平台,为国土规划、交通、气象、环保、地下管线等需求提供打包应用服务,卫星遥感产业贯穿项目始终。
从2012年北京市环境遥感与地面监测一张图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启动,到2019年珠海市绿水青山一张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成招标,这种基于政府与民企合作的卫星遥感商业模式已走向成熟。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规划,2020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目标8000亿,产业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卫星遥感产业链分析
卫星遥感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卫星发射、中游卫星运营与数据分发、下游数据加工、软件支持等价值增值服务。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星载设备、卫星平台、火箭制造及发射三块业务,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领域。

中游主要包括卫星运营、大数据获取与分发两块业务,在通导遥三大卫星应用类型中是对民营企业开放程度较高的,具备更强的商业灵活性。

下游提供的价值增值服务有数据加工、数据分析应用、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以及软件支持等。

遥感卫星产业链总体呈现出下游向商用领域迈进,中游与物联网联系紧密,上游技术成本高的特点,产业集中度自下而上逐层提升。

01
上游卫星制造和发射
现状:上游卫星制造和发射业务增速大幅超过中下游,行业进入新一轮高增长通道。根据SIA数据,2018年全球卫星行业的卫星制造端收入为196亿美元,同比增长26%,卫星发射服务收入为62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卫星服务收入为1265亿美元,同比下降1.7%,地面设备收入为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5%。
综合来看,2018年卫星行业上游增速显著提高,大幅领先中下游增速,预示着在商业航天的推动下,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从2017年新发射卫星根据任务类型分类情况看,地面观测卫星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同时,该细分领域技术成本高,集中度较高,进入门槛也很高,因此市场现有玩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痛点:卫星制造和发射业务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卫星的研发、制造和发射等环节均周期较长,且成本较高,属于重资产业务。整体而言,该类企业资产规模较大,资产的折旧和摊销企业盈利能力有很大影响。此外目前卫星制造环节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网计划等国家宏观政策,因此增速较依赖政府政策导向。
02
中游卫星运营与数据分发
现状:目前,我国卫星运营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出售、分发未进行应用层面加工的遥感数据。高分遥感的高分辨率实际包括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三重含义。高分数据以推广应用为主要目的,目前数据成本较低,有利于产业链的不断发展。
近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外的遥感信息技术及数据交流逐步收紧,根据商务部、科技部今年调整发布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遥感信息技术和数据都成为限制类产品。
未来,我国遥感产业对于数据的对内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军改已基本完成,军方订单数量激增,另一方面,民用方向的下游应用领域数据采购来源收紧,国产数据供应随之进入快速增长期。
03
下游数据加工等增值服务
现状:当前,军方占据遥感市场主体地位。遥感技术最初即是为军事应用研制,后逐渐扩展到民用领域。相较于上游的数据获取业务,数据处理和应用业务具有更高的毛利率。卫星遥感潜在应用场景广泛,目前已被运用于自然资源调查与监管、生态环境检测与评价、灾害监测与应急指挥调度等方面,卫星遥感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将为该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中,自然资源有望成为未来新增长中枢。

来源:航天宏图招股意向书

长光卫星吉林一号遥感图片
痛点:当前遥感数据的应用场景仍处于起步阶段。潜在客户对该技术认知程度普遍不高,这也导致了相关产品及服务订单数量较少、单位成本高,价格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卫星遥感客户多为军方、政府等行业,其对企业有较高的技术和资质要求,对产品具有严格的遴选制度。因此,相关企业需提高自身行业理解力,并拓宽遥感技术的应用场景,开发客户潜在需求。
随着行业准入门槛不断下降,行业一定程度上呈现标准化竞争的态势。除降低数据处理成本外,有效打通产品、服务与用户需求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将成为行业内企业提供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关键,未来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服务的专业性和即时性方面。
我们看好具有卫星运维能力和稳定遥感数据供应能力的企业通过业务和资本合作等方式,和细分应用领域的科技类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下游应用市场。

卫星遥感产业投资观点
我国商业卫星遥感产业目前处于政府拉动与全面商业化放开双轨并行的阶段,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模式一为自主设计卫星、运营遥感卫星星座,并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产品、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等方式获取收入;
模式二为依靠外部获取的数据提供数据+平台+应用的一体化服务能力。

从目前行业形势来看,景气度大概率将从上游向下游传导,短期建议关注直接受益于小卫星高发射任务量的卫星制造、运维类企业,并选取成本、规模及精度有优势的标的企业进行深入研判。
长期来看,随着下游数据产品的不断拓展和需求的提升,可选择两个方向开展投资研判:

一是选择具有核心数据资源优势的全产业链企业,把控上游核心技术和数据,并利用多样化途径拓展下游市场;
二是寻找在细分应用领域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的应用企业,从中筛选出应用前景广阔且具备技术壁垒的投资标的。

本文转载自泛海投资,原标题卫星遥感产业投资观点|泛海观点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编辑:艳玲、哈玫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媒体合作等事宜,敬请加微信:Juice02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