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薅互联网牛年春节红包的羊毛?看看您踩了哪个营销陷阱的坑

2021-2-15 25 2/15

2021的牛年春节,主要头部互联网大厂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红包大战,初略统计几个大厂的红包总数为接近180亿个,这相当于全国10亿网民每人差不多18元,您抢到了多少?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春节红包战的忽悠,多数网民早已经对互联网春节红包脱敏,今年我们对“一顿操作猛如虎,过后一算二块五”的抢红包结果已习以为常,过年嘛,大家就图个喜庆乐呵,看着春晚动动手指点点app就玩了。今天我们不讨论掀起红包大战的互联网大厂砸钱抢流量的得失,也不讨论群众对到手二块五的红包感受问题,我们来捋一下红包战中的这些大厂使用的营销心理学策略,您看看您是中了哪条成了抢红包的拥趸。

1.从众效应,我们会在群体中放弃个人独立判断而保持与大众一致。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集五福”、“集灯笼”等这些事,就是天天忙着上班、家庭,或看到这些活动广告时就一笑而过,根本就没当回事,你的手机里甚至没有抖音、快手这类app。可有一天你媳妇或者什么同事、同学、亲戚问你“集齐五福没有?”或者“你有没有多余的敬业福”,一开始你不当回事,可是后来大家都在整,甚至看春晚的时候主持人在说用抖音抢红包雨的时候大家都去点抖音的时候你动摇了,看着大家都玩,为了配合大家,或者单纯的自己也想体验一下,于是就下场了。

2.稀缺效应+病毒营销。“集五福”活动在刚开始是不会让所有人集齐或者平均投放五个福,每年都缺“敬业福”,唉~咱们国人对工作是多么敬业啊!?
为什么每年都缺“敬业福”,可见敬业真不是什么“福报”。这种人为制造的“敬业福”稀缺,直接导致发展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扫出福理论,比如用某个特点照片+某个精确距离+某个特定时间,使“扫福”的行为成为彻底的玄学,这也使得原来只是自己“偷摸”玩的活动在群众中开始“病毒式”传播,为了集齐“五福”,大家互通有无、激烈讨论方法,用“粘粘卡”等道具,这大大提高的这个活动的乐趣,甚至创造出一门独特的文化。

3.预期效应+库里肖夫效应,库里肖夫效应大概是指人们更容易对一个 设计
产生相应的联想,比如“大红灯笼”会使得我们更容易联想到“中国传统节日”,常见的各种口号、LOGO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起点;而预期效应是指在行动过程中的我们往往会被自己对事物发展的预期所支配,而不是最后的真实结果。如果半个月前告诉你这次集五福活动最后你能得2块多你还参与么?呵呵,而所有这些活动的口号都差不多,基本都是“集齐xx,分xx亿”,刚看到这口号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怎么也能分几百,再不也得几十,而且我们投入的只是自己的时间成本,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一种“你不花钱就能中大奖的感觉”,这种美好联想极大的放大了所有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使其在整个活动中的行为完全被这些预期所支配。

4.目标趋近。这个玩得最好的是拼多多,左一刀右一刀的,让你放不下沉没成本不得不玩到最后。“集五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目标趋近的过程,其他集卡活动也都类似,你掉入一个预设好的心理陷阱,越是感觉要集齐了,你的驱动力就会越大,当然离你终点越近焦虑和急迫感会诱导你的行为,心安理得地接受各种加码的营销行为,比如为了集齐而购买了商品等等。

说了这么多,想起好多年前赵本山在春晚小品中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给猫当伴娘”,看在红包的份上,我们就当把伴娘吧,呵呵。

最后上几张我自己在这些app上薅羊毛的战果。挺好奇的,您和您身边最多的有薅下来多少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