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騎手可以多送一會兒但用片面真相帶社會情緒大可不必

2020-9-11 32 9/11

文/單一

編輯/蕭何

昨天,《人物》的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刷爆朋友圈。今天,在文章還在持續發酵的凌晨1點,餓瞭麼迅速回應,稱“會盡快上線用戶可選擇配送時間”的功能。而美團尚未回應。

誰也沒想到,《人物》的一篇文章,會把國人引以為傲的“中國外賣速度”推到瞭輿論口誅筆伐的高潮。

不可否認,這篇文章信息密度極大,細節完整,案例充實。站在內容專業性的角度,這的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飽含情緒的長爽文”,給無數的讀者傳遞出一種“外賣小哥好慘”的情緒。

但,這樣的套路其實適用任何一個個體。

比如,每一個人的母親,都能寫出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含辛茹苦拉扯孩子,受苦受累從不多說。

比如,Tony馬在凌晨兩點還在回復工作郵件,雖然創業二十幾年,但他說他不得不繼續努力,現在大環境不好,他還要為數萬名員工謀生。已經50多歲的他,也時常需要奔波在香港和深圳之間,這樣的代價是犧牲健康和傢人的陪伴時間。

是不是覺得平凡如每一個母親,勢大如“Tony馬”的大佬們,都適用“xxx們,被xxx困住”這個文體?

“片面真相+情緒”的確是寫作的不二法門,可以把這叫作“割情緒的韭菜”。

當用極其微觀的視角聚焦到每一個人的時候,其實都可以是“快樂的”、“難過的”,又或者“悲傷的”。

既然這篇文章是靠“談情緒”爆的,那就繼續談點感性的東西。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主要的抨擊點在“外賣騎手的配送時間太短瞭,從而導致瞭一系列的‘問題’”,並且引導情緒把問題歸咎到瞭平臺。

那麼,這個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我倒覺得有必要掰扯掰扯。

任何一個可以正常經營下去的企業,其商業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市場需求之上的。不論是餓瞭麼,或是美團,目前來看都是會長時間存在的企業。

說到底,經過O2O的百團大戰和十年的經營,兩傢企業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形態,都是長在市場實際需求之上的,並且市場已經接受。

而外賣市場最大的受眾群體包含的極大概率就是那篇爆文“10萬+”裡的大部分人。現在的配送方式客觀存在,根本原因在於“市場需要此般的運力配送”。

真要改變文章裡抨擊的“平臺給予騎手的配送時間太短”的問題,隻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市場不需要這麼高效率的運力”。

那麼,市場什麼情況下會不需要這麼高的運力,可能主要是兩種情況:

1. 點的人少瞭;

2. 大傢還是點,但大部分人都願意等。

所以,“讓騎手多送一會兒”的決定權在你我他,在給《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點的每一個贊裡。

說到底:你願意等嗎?願意,可以,甚至可以不點。

餓瞭麼也在凌晨公開表示會努力開發類似功能,給用戶多一個選擇的機會。

但是,有人願意等,也有人不願意等,即便“10萬+”,但也不能代表每一個人。

一則吐槽國外送外賣慢的短視頻收獲高點贊

說完市場端,再來說騎手。他們真的願意“慢慢送”嗎?

未必見得。

配送時間變長,意味著收入減少。

送過外賣就會知道,現在能勤勤懇懇做下來的外賣騎手,大多是4050,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是傢庭頂梁柱,也是傢庭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收入來源,不少人還背著幾十年才能還清的房貸,不敢吃不敢喝更不敢病。

——他們敢減少收入嗎?敢嗎?

再看疫情之後,各行各業勞動力湧入外賣的新聞屢見不鮮,從英語教師到健身教練,從橫店群演到一線工人……“萬能小哥”的標簽背後,又是多少傢庭的被逼無奈?畢竟對礙於面子的國人來說,送外賣可能就是退無可退的最後選擇。

當然,說到這裡,並不是為哪個平臺開脫,也不是說餓瞭麼或者美團已經做到“完美”,事實上,客觀世界也沒有哪一種形式、物質能夠定義成“完美”。

隻不過,任何一傢有影響力的媒體,既然做瞭所謂的“深度調查”,那就有必要讓“真相”盡可能客觀地還原出來。

以一種“片面的真相帶動社會情緒”,這絕對不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做法。

公開數據顯示,兩傢外賣平臺,解決瞭600萬左右的就業崗位,這是不爭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

如果這個行業真的像《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所描述得如此不堪,選擇這個職業的人數還會逐年上升嗎?

剝離掉情緒,留下來的數據才是最客觀現實的東西。

600萬的就業崗位下是600萬個有著獨立人格、獨立思維且能夠獨立行動的個體,在經過理性思考、比對過各行各業之後,送外賣仍然是這600萬個體的首選。

在這600萬的就業崗位下,服務的是數以億計的外賣群體。真的有一套規則體系能夠讓“600萬+和億萬+”群體裡的每一個個體都滿意嗎?

外賣作為這個時代背景下的商業產物,解決瞭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硬性需求。從古至今,歷史都是看主流的。

Ta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