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中國系統將在數字與信息服務領域乘風破浪

2020-9-9 27 9/9

新冠肺炎的黑天鵝橫空出世,打亂瞭世界原本運行的規律。中國之所以能夠第一個將疫情的影響降低到完全可控的狀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基建功不可沒。
年初,中央公佈瞭“新基建”作為經濟建設的長期目標,為後疫情時代的社會秩序重建和數字經濟的長期發展樹立瞭方向。數字經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新基建則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保障。新基建對國民經濟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能在短期內助力穩投資、擴內需和增就業,從長遠發展來看,更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此之後,發改委又明確瞭新基建的定義: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三個方面內容。 我們看到,新基建發佈之後,各個地方紛紛開始響應,並先後出臺支持政策,開始瞭新一輪的數字化的競速。的確,新基建是一個明確的風口,但新基建並不需要逐風者,而要呼喚踏踏實實,將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落地的實幹企業。
尤其在國際環境變得異常復雜的背景下,更加需要考慮如何將自主核心技術與產業落地做結合,在新和舊的技術流派中做取舍,以保證安全和穩定為前提去追求高效和增長,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數字化體系。

這些長期的課題,中國系統公司也許可以給出一個合適的答案。

1. 中國特色的運營模式

不久前,湖北黃石市公佈瞭“智慧黃石建設運營項目”招標公告,項目建設總投資初步確定為 4.2 億元。
在這個典型的智慧城市項目中,我們也看到瞭很多獨特的東西。如公告所顯示:為加快推進智慧黃石項目建設進度,同時有效解決人才和技術不足、數據資產運營經驗缺乏的被動局面,市大數據公司通過本次公開招標選擇合作方與市大數據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按照“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雙方合作共同推進智慧黃石項目建設和運營,發揮合作方的自主技術、模式創新、產業生態等優勢,基於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高速發展的規律探索黃石智慧城市運營發展新模式並帶動黃石市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

其實,黃石在智慧城市進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許許多多的城市類似:本身技術能力儲備不足,技術團隊經驗較弱,按照通常意義的打法,城市都會尋找一位“數字合夥人”,為其提供全面的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地,這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和服務。
我們知道,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長期投入、不斷迭代的過程。單純的“建設”,是否能發揮出真正的價值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黃石采取瞭與合夥人,成立合資公司的模式,長期投入智慧城市的運營,這為全國智慧城市,提出瞭一個新的啟示:合資運營的方式,更符合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它是對過去傳統的“重建設,輕運營”的智慧城市理念的一種撥亂反正。對於服務於智慧城市和城市雲平臺的這些科技公司而言,從項目式切入,顯然更容易形成商業模式,這幾乎已經形成瞭一種思維慣性。
所以從傳統商業模式的角度,沒幾傢公司能夠做到投入城市長期的運維和運營。而這,恰是中國系統,看到的機會。 客觀地說,中國系統依托中國電子現代數字城市戰略,在智慧黃石模式中,顯露出的更符合目前中國城市特色的運營模式,並不完全是差異化驅動,而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應該出現更多符合時代特征的新模式,中國系統恰好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

2.為行業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系統(全稱“中國電子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也許還不是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但它的母公司中國電子(全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則是聞名遐邇的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和國務院認定的以網信產業為核心主業的中央企業,連續多年躋身《財富》世界五百強。
作為中國電子旗下公司,過去的這些年裡,中國系統從未誇誇其談、追逐風口,而是踏踏實實地完善技術和解決方案的能力,聚焦中國電子現代數字城市戰略,踐行“安全為先、需求牽引、數據賦能、迭代發展”的現代數字城市建設理念,這才有瞭可供城市信息化發展的“中國方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瞭“兩新一重”,其中“兩新”指的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智慧城市的內容是新基建中的數字經濟,新基建的意義需要在智慧城市中得到詮釋。如果我們將智慧城市進行拆分,就回歸到交通、制造、金融、能源等智慧的行業。而由中國電子提出、中國系統踐行的現代數字城市則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後半場的主力。
顯而易見,解決方案的能力可以賦予行業智慧,再加上“運營模式”的頂層設計,這應該是中國系統,為新基建打造的價值“底座”。從行業的角度,中國系統面向數字化政府、數字化企業場景,已構建起以“雲+數+解決方案”為架構的數字與信息服務業務圖譜,提供以中國電子雲為技術核心、數據治理運營為抓手的豐富的解決方案,推動現代數字城市的高速發展,助力金融、能源、交通、制造等行業數字化轉型,支撐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並以此來賦能數字新基建,激活發展新動能。

中國系統“雲+數+解決方案”業務架構

3. 把握“中國架構”的時代脈搏

事實上,第一波數字化浪潮,始於互聯網的黃金時代,本質上是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相融合,來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所以才有瞭當初的互聯網+模式。
客觀地說,第一波數字化浪潮具備瞭普惠性質,讓數字技術深入到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但從底層架構的角度,這種深入是相對粗放的。例如一些傳統大行業,如政府、金融在第一波數字化浪潮中明顯表現得更為謹慎。在數字化洪流中,這些行業用戶很清楚,完全依靠通用的架構標準和技術體系,很難實現有自主能力的數字化競爭力。
的確,在粗放式的發展節奏之後,很多政企用戶的數字化建設更重視精細化的設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構建自主能力的“中國架構”,成為瞭這時代的主題。

這也是中國電子產業佈局的先見之明,立足“PKS”架構(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為基礎的技術架構構建的內置安全監測防護體系),將內生安全、主動防護和體系化對抗進行深度融合,構建基於可信計算的PK安全體系,堪稱“中國架構”。
如今,中國系統可以兼容移動生態與“PKS”體系,從操作系統、到雲計算基礎服務、中間件、數據庫、大數據、安全應用,國內最完整的全棧立體化服務能力,做到為政企用戶提供瞭基於“中國架構”的全棧式的行業解決方案。
畢馬威的一份報告,將數字化轉型階段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嘗試階段,擴展階段,服務化階段以及智能化階段。報告還顯示:目前大多數企業都處於數字化轉型的嘗試階段,很多企業對數字化隻做到瞭淺嘗輒止。 這裡面很大程度的原因來源於對安全和被單一廠傢鎖定的擔憂,很顯然,中國系統兼具瞭安全和開放的兩大特征,正符合瞭不斷深入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4. “實幹傢”中國系統

中國系統固然有承襲於中國電子的優勢資源,但中國系統本身更希望能夠立足於市場的視角,以差異化的能力成為政企用戶的首選。對自身的定位,中國系統希望成為擁有雲、數和解決方案能力的新基建賦能者。
首先,雲計算的維度,中國電子雲的定位是“專屬公有雲”。中國電子雲具備IaaS、PaaS和SaaS全棧能力,依托中國電子領先的網信產業和技術能力,構建開放、創新、協作的商業模式和生態體系,為客戶提供安全可信、持續進化、自主運營、智能運維的雲端全場景解決方案。 今年9月9日,中國電子雲就將正式發佈,可以關註一下。

中國電子雲的底氣,在於背靠中國電子的行業實踐,面對架構復雜的政企用戶,有豐富的產業基礎和實踐經驗,更懂政府、公共服務、大型集團企業的雲服務應用場景。同時,由於政企用戶對管理、建設雲的規模、建設路徑上與其他雲不一樣,所以中國電子雲從一開始的產品設計就是專為政企客戶量身打造,更匹配這些客戶的實際需要。

客觀地說,未來的雲市場註定是一個多雲的時代,任何一傢政企用戶都不希望被某一個雲鎖定,三到四傢雲並存的局面將是一種常態。中國電子雲擁有完整的自主技術產業鏈條和生態體系,並且PKS在市場上得到瞭充分的驗證與實踐,所以在多雲時代會成為一個主要的選項,也是無可替代的選項。
其次,從數據的角度。中國的數據價值,遠沒有到達深層挖掘的階段。因為目前在海量數據中,互聯網數據的占比20%,而組織數據占比80%,在組織數據中政府數據又占到瞭80%。換言之,隻有做好政府數據的運營,才能建立起全價值的數據鏈條。
這與中國系統的思路是相符的,中國系統正在通過整合政府多個職能部門的數據集成、數據治理、數據服務和數據應用,構建全鏈路現代數字城市解決方案。同時,中國系統數據中臺基於數字金庫,匯聚政務業務數據、社會數據和感知數據等多渠道數據,通過制定數據標準、數據質量管理等,建立人口、法人、信用等國傢六大基礎庫,面向政府業務主題整合形成交通、應急、醫療健康等主題庫,建設城市統一的數據資源池,匯聚、治理、融合形成城市數字金庫。

中國系統現代數字城市業務總體框架

在數據治理方面,中國系統會主動提出與省級和市級的單位,建立合資公司,以長期投入的方式,對數據做長期運營,並以此來支撐行業數字化轉型和現代數字城市建設。這是中國系統的獨特性之一。
第三,在解決方案層面,正是有瞭雲和數的積累,深入行業反而像是水到渠成。比如,通過城市數字金庫,中國系統可以面向多領域提供多種型態的數據產品,形成數據API接口服務、多維查詢服務、數據開放、行業知識圖譜服務、檔案畫像、可視化分析等服務,支撐民生、安全、交通、經濟、治理等重點領域數字應用建設。
作為解決方案成果的典型代表,中國系統的現代數字城市業務也取得累累碩果:截至2020年7月,中國系統已經與重慶、鄭州、石傢莊、蘇州、大連、濟南等35個城市戰略簽約,50餘個城市達成合作意向。
新基建的航程中,一定充滿瞭礁石與未知的挑戰,所以需要實幹傢,穩中求勝。這就是中國系統的使命感,與自主創新的責任感,在時代的大潮中,中國系統一定是政企用戶不可或缺的重要選擇,將在數字與信息服務領域乘風破浪。

Ta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