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图片故事】看!那些“高精尖”产业背后的“普通人”

2020-12-5 36 12/5

央广网合肥12月5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徐鹏)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合肥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了中科大先研院、量子信息研究院、国家类脑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和1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集群。

合肥高新区是安徽创新创业的最前沿,而创新创业的核心是人才。除了国内外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企业的运行也离不开普通员工。高新区“高精尖”产业的一线员工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的日常是合肥高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黄为为 华米科技硬件总监

从2010年入职至今,从最开始的硬件工程师到现在带领团队一起做产品,34岁的黄为为是已经在华米工作了10年的“元老级”员工了。“公司搬了5个地址,都一直在高新区辖内。”2019年11月,位于合肥中安创谷科技园的华米全球创新中心正式启用,专注于芯片及传感器,智能手表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央广网发 徐鹏、赵家慧摄

央广网发 徐鹏、赵家慧摄

在黄为为看来,高新区人才公寓、人才安居补贴、子女上学、高层次人才研修等创新人才政策,为企业招引人才提供的强大的保障,“高新区对人才的聚合力保证了我们工作团队的质量。”

央广网发 徐鹏、赵家慧摄

目前华米上市的多款产品里都包含了黄为为和他的团队一起努力的成果。“从第一代小米手环开始,我也算跟着公司一起成长。”

杨春 合肥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制造部五分厂焊接班长

合肥高新区一直把光伏产业作为该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晶澳太阳能落户合肥高新区,这是合肥高新区光伏产业的重大标志性项目。

杨春在为新人进行操机指导。央广网发 徐鹏、赵家慧摄

杨春在操作焊接机(串检段)。央广网发 徐鹏、赵家慧摄

央广网发 徐鹏、赵家慧摄

25岁的杨春去年11月入职,之前一直在江浙地区工作。“去年也是听朋友介绍,说这里的工作氛围和待遇都不错,我就过来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已经开始做起了班长,带起了新人。春节后,晶澳科技作为高新区最早一批复工复产的企业,区政府和企业合力保障返工工人的防疫物资和身体健康。外地员工入职前需要在独立宿舍楼隔离,“这些措施让我们感觉到很安心。”

费海涛 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 总装车间班长

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于2010年正式入驻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园,是长安汽车“东西双核”战略布局中华东地区的重要支点。

央广网发 徐鹏、赵家慧摄

作为班长,32岁的费海涛每天要在可以生产600多辆汽车的生产线上一刻不停的巡查。他工作组的23个一线工人在总装车间完成装配、检查、物流、设备维修等工作。费海涛对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这是我们的去年完工的二期厂房,生产的车型是CS75Plus。前段时间原材料紧缺,现在我们在全力完成订单。”

央广网发 徐鹏、赵家慧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