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傳感器市場規模已超2000億十大園區長三角占6個

2020-9-4 36 9/4

近年來,我國不斷提高對傳感器產業的重視,各地也在積極建設國際性傳感器產業園區。

我國於2012~2020年迎來傳感器技術和產業快速發展期。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在2019年已超2000億元;預計2021年將達近3000億元。

在近日舉行的2020世界半導體大會上,發佈瞭《2020年賽迪顧問傳感器十大園區白皮書》(下稱“報告”)。

報告評出瞭傳感器十大園區,分別是:蘇州工業園區,嘉定工業園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江蘇武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溫州樂清傳感器產業基地,重慶市北碚傳感器產業基地,杭州錢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這十大園區中,長三角地區上榜6個;另外4個分佈於北京、鄭州、武漢和重慶。這個格局也基本反映瞭我國傳感器產業的區域特點。

明年市場規模近3000億

傳感器與通信技術、芯片、操作系統等被稱為現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的四大核心技術。

受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動,傳感器向著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的方向加速發展。目前,中國已經形成瞭較為完整的傳感器產業鏈。

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正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中國市場增速明顯高於全球。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在2017年首次突破萬億元,成為全球最活躍的物聯網應用市場。2019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超6萬億元,增速為19.9%;當年中國市場規模已超1.7萬億元,增速達21.7%。

報告顯示,在物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2019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已達到2188.8億元,同比增長12.7%;預計2021年將達2951.8億元,增速達17.6%。

“傳感器的發展離不開物聯網,最終的數據要在物聯網進行應用。目前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在應用端做一些創新,包括應用探索和商業模式的建立。”賽迪顧問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趙振越分析稱,未來傳感器會抓取一些我們之前看不到的數據,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催生新的市場。

當然,由於中國傳感器產業起步晚,和世界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也正處於由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發展的關鍵階段,需要在智能傳感器領域持續突破,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些區域已形成集聚效應

目前,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已初步形成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中西部重點城市集聚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產業園區也主要集中於這些核心城市。

從區域上看,華東地區為主要聚集區域,企業數量最多,大約占據全國56.86%。此外,在中南、華北等地區占比也比較突出,分別占據23.09%和8.36%的企業資源。

趙振越說,長三角地區產業規模居首位,是硬件傳感器、軟件開發及系統集成企業的主要聚集地和應用推廣地,是MEMS(微機電系統)產業研發設計和制造中心。

京津冀地區以高校和重點實驗室的研發設計為主導;珠三角地區重在制造,以產品帶動應用;中西部重點城市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標準化試點應用。

在企業層面,長三角地區傳感器企業資源占比較高,主要分佈於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總體來說,這個區域智能傳感器科研機構量少質優。

報告顯示,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核心,輻射無錫、蘇州、杭州、昆山等地,已經形成瞭技術研發、芯片制造方面的產業優勢。近幾年, 在杭州集聚瞭一批智能傳感器初創企業,並形成瞭產業集聚效應。

以北京為核心匯聚瞭國內研究智能傳感器的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其中,北京大學的4英寸生產線是國內最早提供MEMS代工的生產線之一。同時,京津冀地區還擁有著一批重點科研機構,目前以北京為核心已經形成瞭MEMS技術研發、芯片制造方面的產業優勢,其MEMS的產業化位居全國前列。

珠三角地區,智能傳感器產業以深圳中心城市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資企業組成以熱敏、磁敏、超聲波等為主的傳感器產業體系,以及更多屬於智能傳感器產業鏈中的應用和銷售環節。

趙振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傳感器主要依托於“做”和“應用”兩頭,如何把傳感器做出來以及推向應用都很重要。長三角、珠三角這種應用場景豐富的地區,反過來可以推動產業的發展。所以,報告提及的這些地區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較為領先。

趙振越建議,不同地區要把現有的基礎做好,在招商引資方面,企業可以多考慮把通信、5G、光電子等不同類型的企業湊在一起。“比如,像智能傳感器,就是比較復雜的,需要多學科碰撞。”

(原標題:傳感器市場規模已超2000億,十大園區長三角占6個)

(責任編輯:郭晨琦_NBJ9931)

Ta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