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北京生物图鉴”开展普查,摸清动植物“家底儿”

2021-1-1 38 1/1

家住门头沟和延庆的居民,如果有一天您在林地或者村落附近看见了豹猫,不要惊慌也不要惊扰它,它可是咱北京市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从今年11月开始,“北京生物图鉴”正式跟公众见面。这是今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全市域、多类群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探索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预计将用3至5年时间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并将生物多样性监测纳入例行生态质量监测工作中。

野外工作图

北京“藏着”多少珍稀生物?调查人员又是怎么发现它们的?本端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动物】豹猫:唯一确认的野生猫科动物

您见过豹猫么?它主要生活在山区森林地带和林缘村落附近,是北京目前确认的唯一的野生猫科动物。而在延庆区和门头沟,北京市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人员,真的见到了豹猫!

“北京生物图鉴”的第一期,就介绍了豹猫。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仅在门头沟区和延庆区就观察到了140余条豹猫的分布信息。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北京山区及部分平原地区也都发现了豹猫的身影。

别看豹猫娇小,它可不是宠物。豹猫是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身上的斑点很像中国的铜钱,所以也叫“铜钱猫”。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中,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列为易危。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冯晓光介绍,“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作用。比如豹猫,就对生态系统起着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在北京发现,这意味着北京生态环境还是不错的。”换句话说,有豹猫在,生态系统才算完整。

调查:红外相机捕获动物行踪

兽类的调查算是最有难度的。因为兽类活动比较隐蔽,很多又在晚上才出来活动,还有的兽类体型较小,不容易被发现。探测人员在野外经常看不见兽类的实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春旺告诉记者,在做野外兽类探测时,他们主要靠观察动物的痕迹来寻找,比如动物的足迹,居住的洞穴,或者是啃噬的痕迹,留下的粪便等。“动物休息的地方也是个线索,比如野猪,就很喜欢弄个窝或者坑。”

有一些哺乳动物是比较容易见到的,像松鼠、刺猬、黄鼬,还有獾。但它们的奔跑速度比较快,有时候就算看见了,也没办法拍下来,动物经常一溜烟就跑了。所以目前来说,放置红外相机是最有效的发现兽类的手段,可以24小时实现拍摄。李春旺说,放置红外相机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得知道动物活动的区域,要找到兽道。比如在悬崖峭壁,其他地方很陡,稍微平缓的地方就是一条动物的必经之路,把红外相机放在此处,可以拍到很多不同的动物。北京的冬季比较缺水,而动物的生存是离不开水的。如果在山里找到饮水源,像泉眼之类的,把红外相机放在那,也会非常有收获。不过,红外相机有时候也会被动物发现,它们对相机充满好奇,经常会仔细观察相机,或者在相机前摆出很多姿势。如果这个相机没有被动物破坏,那就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

今年6月到8月,李春旺和探测人员几乎走遍了北京城区、平原和山地,在山区放了30多台红外相机,等到明年3月将全部收回来收集相片。李春旺说,目前北京比较危险的野生动物可能就是野猪了。野猪的数量非常多,经常可以看见,但基本上发现人类就跑掉了,只要不是突然地正面相撞,一般不会具有攻击性。在城市里见得比较多的还有刺猬、黄鼬等,已经非常普遍,城市的绿地、公园甚至居民区,都有可能见到。这也说明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鸟类】黑鹳:濒危程度堪比大熊猫

“北京生态图鉴”第二期中,提到了一种鸟类——黑鹳。黑鹳也叫乌鹳、锅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估计,全球约有2.4万至4.4万只,我国约有1000只左右,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列为易危,濒危程度堪比大熊猫。

借气流盘旋的黑鹳一家(2020年9月高晓奇摄于怀柔)

黑鹤通常分布于山区湿地,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要求觅食地水质清澈、食物丰富、水深不超过40厘米。仅在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在房山区拒马河、怀柔区琉璃庙和密云区密云水库等地观察记录到黑鹳15次,门头沟区、延庆区和平谷区亦有发现记录。数量增加、分布扩大,“挑剔”的黑鹳已成为北京市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直接“见证者”和“受益者”。

调查:不穿鲜艳衣服,不能聊天

在北京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中,有一群专门负责鸟类调查的野外探测人员。他们一年4次集中出动,在野外一待就是25天。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高晓奇就是其中一名在北京找鸟的人。

正在觅食的黑鹳(2020年9月高晓奇摄于房山)

高晓奇说,在北京,鸟类的繁殖周期跟季节完全吻合,所以野外调查工作集中在5月前后的繁殖季、9月秋季迁徙季、12月至次年1月越冬季、3月春季迁徙季四个时段开展,每次25天左右。如果没有合适的住处,他们就在野外扎营了。

日出后3小时和日落前3小时是鸟类活动的高峰时段,高晓奇和同事们就在这时候出动。夏季日出早,经常凌晨4点就起床准备。带上望远镜、照相机、录音机、计数器等装备,穿上迷彩服,五六个人的队伍就出发了。“不能穿特别鲜艳的衣服,尽量和环境保持一致。”高晓奇说。

野外调查几乎覆盖了所有区,去的地方包括森林、灌丛、湿地、公园、农田、自然保护区、水库、城市公园等重点区域。每一条野外调查的路线都是高晓奇和同事提前设计好的,他们根据海拔、植被特点等,在地图上选取一条合适的样线,长度大概在2公里左右。他们有的负责观察、拍照;有的负责记录沿途所有见过的鸟类的数量和栖息的高度等信息;还有的专门负责录音,录下鸟类的鸣叫声。

一趟线走下来,如果树林茂密,鸟类繁多,需要两个多小时,高晓奇和同事们之间不能说话,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因为自己发出的声音惊扰到了鸟类。

鸟类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有些鸟类会停留在非常明显的位置,而有些鸟类则比较羞涩,隐藏得比较隐秘,但能清楚听到它的鸣唱声。辨识鸟类,除了凭外观,就是靠独特的鸣唱声,鸟类的鸣唱,调查人员也都需要拿录音笔记录下来。

“我们经常一听就能听出来了,如果特别难判断的,就在原地稍作停留,做好录音,顺便看看能不能见到鸟飞出来。”高晓奇说,参与鸟类野外调查工作的,都是有着多年的观鸟经验的,不仅对北京的鸟类特别熟悉,还得熟悉全国的鸟类物种,这是一个基本条件。由于北京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区,观测人员甚至需要熟悉整个东亚地区的鸟类,因为不知道哪天飞出来的鸟,就是外来路过或者停留的。北京今年就发现了几种鸟类新纪录。

“我们的工作虽然是和鸟类打交道,但其实非常有意思,因为每走一次你都不知道会发现什么鸟,常常会有惊喜。”高晓奇说,有一次迁徙季的时候,在北京遇到了一只黑头鳾,这种鸟喜欢在针叶林里的树干上取食,还喜欢沿着树干倒着走,特别有意思。而今年在一片阔叶林调查的时候,高晓奇又看见了一次,“刚开始听着声音觉得像,后来一看,真的是黑头鳾,当时就特别兴奋。”

黑头䴓

还有一次在雾灵山的自然保护区,高晓奇开着车正要走,突然在路中间看见了一只勺鸡,“这太难得了,因为勺鸡对人特别机警,几乎很难看见他们的身影。”高晓奇说,应该是我们在车里,勺鸡没有看到人,所以没有立马飞走,这才让我们饱了眼福。

【植物】北京水毛茛:地道的“北京人儿”

今年,调查团队就在多个区新发现了北京水毛茛,这种水生植物对水质要求很高,以前在海淀、昌平和延庆有分布记录,今年又在密云、怀柔都有新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分布范围。

北京水毛茛

“北京生物图鉴”的第四期,就介绍了北京水毛茛。北京水毛茛为多年生沉水植物,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植物,可以说是地道的“北京人儿”,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北京水毛茛茎叶细弱,叶子嫩绿,可以随水流随意晃动,形态优美。春天溪流解冻后开始生长、繁殖,形成较大的单一群落;初夏的时候,开出白花,花朵挺出水面,在水面成片绽放。北京水毛茛对水质要求很高,只生长于清澈、流动的水体中,有它在,说明水质非常好。

调查:现场观察记录,现场压制标本

植物,也是北京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植物的观察和动物、鸟类的观察有所不同,每年的6月到10月是植物生长旺盛季,负责植物观察的野外探测人员就在这个时段出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李果就负责研究植物,他们共有6个小组,每个小组每个月要到野外一到两次,每次7至10天,走遍森林、灌草丛、城市绿地等。

植物的观察需要大量的记录,所到之处见到的植物,全都得记录下来,同时还要采集植物标本,回来后再深入研究。照相机、标本夹、高枝剪、铲子等,是探测人员随身携带的装备。有时候还要带上一些登山工具,因为可能遇到悬崖或者山脊,走着走着就没路了。

除了灌木、草本,树和石头上的苔藓植物也是记录的重点,探测人员需要用铲子,把苔藓挖下来带回去做研究。很多植物在现场观察、记录后,还需要现场压制标本,或者现场做样方,这都是为后续的研究打基础。 李果说,从今年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经鉴定,维管植物和苔藓植物均有新纪录,相比较之下,北京苔藓植物的记录还是空白。

植物探测一天就走一条路线,如果在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的区域,一条路线走下来天就快黑了。李果说,植物的探测也是可遇不可有,而且植物的种类太多了,没有一个专家敢说认识所有的植物,所以一旦发现新的物种,大家都会很兴奋。

马上就访:生物多样性调查重在“摸家底儿”

从今年开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将全市划分为200余个网格,开展了维管植物、苔藓、大型真菌、鸟类、鱼类、哺乳动物等10余个类群的试点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2020年度外业调查工作,进入标本鉴定、数据统计和评估分析阶段。根据北京生物多样性实地调查显示,门头沟区已记录各类物种1936种,延庆区已记录各类物种1378种。

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冯晓光介绍说,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结果将以“北京生物图鉴”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文字结合图片,后期还将尝试加入动图和小视频,会不定期连载更新。图鉴中,会介绍很多生活中不常见的和就生活在大家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后续连载的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植物和大型真菌。

“生物多样性调查就相当于自然界的人口普查,不仅关注重点或者明星物种,更重要的是得摸清楚家底儿并发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冯晓光说,调查主要还是依靠人工,红外相机、激光雷达等作为辅助手段,会在全市选取一些重要的生态空间,比如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灌丛、湿地、郊野公园等,涵盖范围比较广。北京市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不定期发布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的动植物,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本地物种,可以引导公众更多地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市生态环境局将用3至5年逐步摸清全市本底情况。”

【贴士】“偶遇”到了野生动物怎么办?

保持安全距离 不要过度惊扰

随着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力度逐步增大,北京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将逐步提升,市民偶遇这些动物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

如果大家在郊游时真的偶遇到了这些野生动物,请市民放心,这些动物一般来说还是不太会出现在人类特别容易到达的地方,不是说真的就在大家身边,毕竟还是存在一定距离感的,不用过度担心动物的危险性。

如果大家看到了平时不常见的动物,不要过度惊扰它,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也请市民们不要为了刻意地“偶遇”去打扰野生动物,要慢慢习惯与野生动物的在保持安全距离下的共处。

注: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官方微博“北京生态环境”可查阅“北京生物图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