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话说七十年

2020-12-9 33 12/9

本期(第 22 期)嘉宾:王光先

【人物简介】

王光先

1932年6月出生,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入党,1952年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工作,1982年进入校工会工作,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常务副主席,1993-2001年离休后应邀到上海市教育工会大学部协助工作。

【访谈实录】

不少人不了解教育工会,觉得它只是给教职工送福利、做生活保障的。其实,教育工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着光辉的历史,值得后人了解、铭记。

有求必应

——让教职工无后顾之忧

1982年,我到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校工会担任办公室主任,主持校工会工作。当时,正值各项工作拨乱反正,工会的主要工作是为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排忧解难。

学校当时约有4000多名教职工,服务对象多,任务重。但对于教职工的需求,校工会可以说有求必应。我记得,当时教职工最迫切的几个问题是:子女上学难,生活用品短缺,买菜难。

针对子女上学难这一问题,我们校工会联系上海中学、七宝中学,请他们为我们开办了职工子女班;日常生活用品短缺,我们联系到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家具供应商,让他们把货物送到学校;学校在郊区,有教师反映没有菜场,买菜不方便,我们请市区菜市场每周到学校供应三次,每次半天;当时水果是稀缺品,我们多方寻找货源,最终在外地找到一家水果供应商……这样的工作我们做了很多,不仅做,还尽全力做到最好,后来听到教职工们都说“生活便利了,有了归属感”。

敢为人先

——让教职工真正当家作主

1984年,我从市教育工会了解到,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在上海的几所高等学校试点施行,这引起了我的关注。我立马开始走访试点学校,进行调研,并学习取经。

通过走访,并思考成熟后,我向校党委递交了建立校教代会制度的报告。一经批准,我就开始着手筹备工作,包括制订实施细则、组织骨干学习、选举并培训代表等。

1986年1月,我校首届一次教代会顺利召开。会上,我们听取了校长的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了数项制度,如分房制度、生活福利制度等。这些制度都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相关,因而他们参与热情高。大家集思广益,成效颇丰。

首届二次教代会,相比第一次,有了更大的突破——增加了评议校长等内容,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教代会就此成为学校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教职工们真正当家作主,能参与学校事务了。校工会的地位迅速提高,我作为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列席学校每周举行的党政联席会议。

我校教代会的成效,引起市教育工会和其他高校的关注。市教育工会经常宣传介绍我校的经验,后来全国教育工会也开始关注。1988年,全国教育工会在我校召开全国高校民主管理座谈会,这是该座谈会第一次在上海召开。全国有数十所高校的工会参加了此次座谈会,我们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做法与经验。

那一时期,我撰写并发表了诸如《民主评议院长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是增强活力的关键》《体制改革需要民主管理,民主管理促进体制改革》等有关高校教代会民主管理的文章、论文十多篇。

1990年,我校校工会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和“上海市先进工会集体”,我也被评为“优秀民主管理干部”。

从0到1

——编撰手册推介民主管理经验

1993年3月,退休后,我应市教育工会的邀请,到其大学部协助工作。我的工作范围很广,每天的日常工作包括写简报、下基层调研、起草文件、接待来访者、在办公室值班等。因为有基层管理经验,熟悉高校工会,了解教职工的真实需求,我为市教育工会出了不少点子,并帮忙完善了数项政策。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我与张渭明部长一起,编撰出版了《学校教代会基础知识问答》小册子。

教代会制度普及后,“为什么要建立教代会制度”“为什么要民主管理”“如何民主管理”“工会与教代会、工会与党政之间是什么关系”等许多问题,很多工会干部不太清楚,尤其是中小学工会干部,一般都由学科教师兼任,更是不甚了解。我记得当时闹过不少笑话,譬如教代会一般每学年召开一次,每五年为一届,因此第一年是“首届一次教代会”,第二年是“首届二次教代会”,但有一所高校错把第二年的会标写成了“第二届一次教代会”。可见,各校迫切需要一本指导开展教代会的普及性手册。

我和张渭明部长商量后决定,用问答的形式来编撰手册。我先拟出了一百条左右的问答条目,其中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工会干部的实际工作。然后,我俩共同研究、确定了87个问题,再一分为二,分头撰写。其中,学校教代会提案表、学校教代会报告表、学校教代会评估指标体系表、党政领导重视教代会工作评价表、教代会工作规范化评价表等,都是由我们从零开始原创的,花费了很多的心血。我们还制作了一张学校教代会制度简表,方便工会干部快速理解教代会的内容、程序、组织架构、活动流程等。令我欣喜的是,这些表格至今仍有不少学校沿用。

完稿后,我们又慎重推敲,仔细修改,一丝不苟,直到满意后才交付出版社印刷。这本手册首次印了5万册,由市教育工会自行发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手册一经推出,颇受欢迎,很快就销售一空。外地许多市县教育工会和学校,包括清华、北大等,都来求购。后来二版、三版又各加印了5万册,才基本满足需要。到我离开市教育工会前,未收到对小册子内容的异议。

甘于寂寞

——打开尘封的光辉历史

2000年,市教育工会决定撰修会志。成立编撰小组后,因为我有过修校志的经历,有一点经验,由我先拟出了篇章、条目,大家再分头搜集材料。

其中,市教育工会50年大事记由我负责撰写。为此,我花费了半年多时间,翻阅了市教育工会50年的全部档案。档案室在阁楼里,那段时间,我到档案室里常常一坐就是一天。回家后,家人都说我身上有股霉味。但我乐在其中,每每翻到珍贵的档案就如获珍宝。

档案大多尘封许久,我拂去书页上的灰尘,看到了一段段市教育工会的光辉历史——上海是我国最先成立教育工会的;上海市首次教代会早于全国首次教代会;1950年,张琼作为上海市教育工会代表,参加全国首次教代会时,因为杨开慧曾是她入党介绍人,拜访毛主席时,请毛主席为上海市教育工会亲自题了会名……我将这些重要事件一一摘录,然后整理、撰写,前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七八十万字的初稿。

2001年,由于暂缓修志,我把打印成文的初稿交出后,离开了市教育工会。但我一直关注着市教育工会的50年大事记,多次发函到市教育工会询问其近况,希望它即使不出版也能用作内部资料,我还将稿件刻录在光盘里送给教育工会退休的同志。因为,我觉得教育工会的历史,应该让更多人看到、了解,希望后人不要忘记前人的事迹。在上海市教育工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市教育工会专门组织人员编撰的大事记(1950—2020)即将出版,我整理的一些内容被收录其中,对此我深感高兴。

策划:上海市教育工会

文字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提供

采访整理:谢双庆

编辑:刘安憬 陈晓丹 颜惠芳

本文照片由朱水苗摄影及王光先本人提供

相关推荐